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李佳芯
[导读] 小学语文是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铺路石,
        李佳芯
        临江市建国小学 134600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铺路石,是语言学习和组织能力培养的“工具”。而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落后和形式单一的问题,使学生不知道怎么样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实效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文化涵养的培育等方面着手,推动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引言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则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所要贯彻的重要内容,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则需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实现其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贯彻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高效教学是指高效率和高效果的教学,为了达成高效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实现教学合理推进的基础上,也要能想办法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相应的,教师就需要能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说教内容高频化
        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比较死板,理论内容大于实践,结论教学多于过程教学,学生很难在此过程中领略到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也无法建立起理论和实践的关联。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有关,尤其是在新课改以后,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方面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从实践的角度开展学习,那么这些课本内容仅浮于知识的层面,很难让学生对其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说教式的授课会降低学生接触更多知识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很不利。
        (二)语文教学方法过于机械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多都是以一种刻板模式进行讲解。这样一种讲解模式实际上是很不恰当的,它也没有和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理念保持一致。通过实践调查我们能够发现,班级内的学生大多都认为教师在展开语文教学时的方法过于单一。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全部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时只是单纯地习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习,这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模式。如此一来,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难以提升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十分被动的,这也就更谈不上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了。
        (三)教学流向单线条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当中,教师是课堂上的唯一主角,引导和界定课堂的走向,单方面主导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相当于单线条的信息传输关系,二者之间的交流、对话频率非比较低。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取消了对学生的提问环节,因为教师的潜意识里觉得学生思维的过度发散或一时间无法答出问题,会影响课程进度。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教师授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不利于教师顺利地进行教学。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注重开展课内外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应用多重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种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强调课内外活动的衔接和共同合作,比如,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美文、展示精美的课件和围绕教学主题收集的影像素材,让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在生活中让学生参观传统的手工作坊、精美的建筑、民间工艺,感受美,进而让其在不同的体验当中认识美、学习美,理解美的价值,并生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在学习到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和《雪梅》时,因为这两首诗歌本身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景物渲染,利用音乐和动态的影像,让学生感受景色的唯美和细腻,感受寒冬数梅和暮霭沉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作者在诗歌当中所描写的景色和所塑造的画面,这样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在教学到以景写情、借景喻情的诗篇和文章时,教师都可以使用环境渲染的方式,让学生品味文辞当中的情感,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革新课堂教学方式,打造创新课堂
        语文课堂学习之所以效率不高,大部分是由于教学模式和方式落后,教师大多采用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无多向性思维和创新的想法,这在无意中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得语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导致学生对语文课本的深层含义无法充分地了解。而语文创新型课堂的建立,重视核心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主动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故而,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难题的攻破,以此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才能成功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其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例如,以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这篇文章向学生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以及其生活习性和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只充当引导者,让学生主动理解并主动掌握文章的内容,充分了解爬山虎的各方面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不是采用“硬塞”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得到提高。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不懈,教学模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从一而终的事情,没有课堂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哪会有高效率的课堂、优秀的学生。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贯彻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进行语言组织和语言交流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能力的教学培养,教师需要能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语言情境中进行正确地交流,实现其语文语感的发展。而为了实现有效语文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选择能吸引学生有效参与其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选择“读图说句”“故事新编”等活动,发挥出多媒体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其中。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读图说句”的活动,在其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小漫画,让学生通过对漫画的观察,尝试着组织语言,将其中所描绘的内容展示出来。如,为了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小男孩放风筝的图片,并作出以下描述:“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中,一个小男孩在公园开心地放风筝,风筝的形状是一只可爱的小燕子”。通过范例展示,学生就可以基本了解这一活动的参与方法,教师也就可以展示后续的教学内容,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全面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和学生对话、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在知识、成长以及核心素养提升方面的需求,让他们能够爱上语文、有所成长,不断进步。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本质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耐心,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方法,互相交流,以便为后续的教学过程做出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曾伟平.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数码设计,2017(14):22.
[2]李永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9(7):220.
[3]朱珠.小学语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