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卢丽丹
[导读] 思维导图是将相关知识以图像、颜色、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
        卢丽丹
        大溪镇麻车屿小学

        摘要:思维导图是将相关知识以图像、颜色、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架构,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升,培养学生积极寻求与他人合作共同求索知识的能力,最终建立一个发散同时不失活力的语文课堂。思维导图属于发散性图示的一种,其能够在围绕一个主题的基础上不断分裂出具有其他含义的分支。它的形成是学生大脑思考的产物,思维导图的延伸性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产生联想,形成导图的过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思维逻辑推理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1970年英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主要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思维导图因其图文并举的形象化特点和放射性思维的无限延展性使其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意识断片”,将枯燥无味的、潜伏于知识表层的理解平面化、棱角化,甚至立体化。利用必要的关联来深入分析,采用思维导图能够将阅读知识,通过问题的形式演变成多个分支不同的系统,从每个不同的分支系统入手使问题的延展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实现可视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有限,因此,他们缺乏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完全可以协助学生们将杂乱不堪的思绪归纳为一个中心点,再从这中心点上以不同的途径、方向出发,逐渐对思维导图上分支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积累语言,强化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和语言运用在小学语文中占据主体地位,如果说阅读是对知识基础的输入,那么语言运用就是知识语言的输出和表达。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是基础,更加需要积累素材,丰富语言,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强化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此来强化语言运用能力。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文章重要讲的是作者与闰土相处过程中,闰土讲的四件趣事,通过这些呈现出少年时期的闰土可爱机灵的劳动少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和热爱。这是一个通过叙事写人表达中心思想的文章。运用思维导图,文章分为19个自然段,主体就是闰土,围绕主体找寻其他分支,很明显文章前半段落是回忆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叙述作者与闰土的认识和第一次见面时的印象,这些可以作为一个分支。

中间段写的是与闰土之间的四件趣事(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这些对作者和闰土之间趣事的描述可以作为第二个分支,而经历的四件趣事又可以细分为第二分支下的细小分支……文章最后段落写多年后,成年的作者和闰土“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是作者特别怀念他,可以作为第四分支。通过思维导图提炼关键词句,梳理了文章的中心线路,根据这个思维导图再去学习文章,就会事半功倍。
        (二)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讲到《颐和园》时,这篇文章总共有六个段落,文章结构是典型的总分总形式,第二段到第五段分别从长廊、佛香阁、万寿山等不同角度介绍了颐和园的壮阔景象,各个语段结构基本相似,因此教师在采用思维导图的讲课方式时,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给每个队伍分布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探索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将文章以段落的形式分布给每个队伍,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找出最能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用简练的话语对这个句子进行总结,然后让他们以这个句子为基础,通过发散性思维寻找这些句子之间的纵向与横向关系,按照因果关系和内在逻辑的方式制作一个阅读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指定的思维导图模式逐步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探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还能提高思维导学教学的质量。当学生合作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不同的队伍在课堂上轮番将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讲解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他们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要节点遗漏的情况,教师可以让这个队伍中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在他们补充完毕之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个段落的中心大意以及不同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身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增强他们的阅读综合素养。
        (三)利用思维导图,创建有效问题
        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内容,在课前展开思维导图预习设计后,在推动实际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知识的讲述,只需要通过对学生一步步的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叙述出问题,找出问题解决之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阅读线索的引领者,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如,“何为将相和?”“将和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突出特点?”“如何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将是干什么的?属什么官职?相是干什么的?又属什么官职?”然后问学生谁愿意当小老师来解答?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程度,更好地理解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思维导图也就完成了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和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工作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应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方法,找到教学实践与思维导图二者融合切实有效的方案,以此提高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对教师本身的教育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林贞.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0):35-36.
[2]马芝萍.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J].家长,2020(27):42-43.
[3]何昌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0(09):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