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超颖
广州市越秀区秉正小学
摘 要:《论语》是一部国学经典,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语录结集。此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在治国安邦、教育学习、德行修养等方面的思想主张直到现在仍有借鉴意义和学习价值,对当今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育;《论语》;孔子
一、孔子的教育观念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体现了儒家学派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因此,《论语》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尊重。孔子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他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教学”等教育思想,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教育观念和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一)因材施教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培养的弟子中子路、子贡、冉有等都是优秀人才,他之所以能桃李满天下,能培养出众多优秀弟子,是因为他根据学生的资质、性格以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有的放矢地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提出来并一以贯之进行教育实践的。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就是“人人皆可成材”,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1]。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班级授课,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现在的基本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2]。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正就诠释了孔子主张的“启发教学”。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到学生努力想把知识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能沿用传统课堂那样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单纯向学生灌输课本中现有的知识,而需要学生善于思考,让学生树立学习主体的意识。
二、《论语》对语文教育的意义
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3]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人文素养的教育更受人们的关注。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满载着文化的精华。《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于知识教育,它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学习《论语》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于价值观教育,《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把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必然更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知识教育
《论语》也走进了在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如部编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从原来人教版的《论语》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这一课选取了《论语》中的十二章语录,分别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等。
把《论语》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方法。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只局限于《论语》的课文,教师在教授其他课文时也可以把《论语》融入其中,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课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见,五柳先生和刘禹锡都居室简陋,但依然自得其乐,安然自若,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所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崇高的追求。又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和《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如出一辙,体现与民同乐与山水同乐的人生境界。随着教育的不断往前发展,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和精华,对改进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必定大有帮助。
(二)道德教育
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敏感时期,所以要抓紧这个重要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塑造人格和树立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论语》中不难发现,孔子把德育放在教育首位,孔子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孔子道德教育优先的教育观,符合今天提倡的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在如何做人方面,一直以来人们推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有着丰富详细的论述。关于修身,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对待自己要严于律己,要善于自省和思考。关于齐家,《论语》中有十几次提到“孝”,并把孝悌作为爱己及人的起点,使中华文化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对待亲人,就要懂得感恩父母和爱自己的家。关于治国和平天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对待社会孔子在政治上追求的是“仁”,对人的要求就是有社会责任感。而对待别人,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认为与朋友交往和相处需要尊重、宽恕和诚信。
三、结语
《论语》是一部国学经典,它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给语文教育带来重要启示。把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为传承国学经典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知识教育渗透道德教育,能更有效地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视角[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4):14-18.
[2]石彩云. 中学语文《论语》教学内容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杨卫红. 《论语》语文教育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