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化情境教学为载体提升大班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陈圣
[导读] 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来组织开展大班数学活动一直也是早期数学教
        陈圣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爱弥儿幼儿园  浙江 绍兴  312300
                  
        [摘要]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来组织开展大班数学活动一直也是早期数学教育者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它体现了抽象的数学对象在生活情境中的具体化,实现了数学向生活的回归,这种教学是以满足幼儿兴趣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创设生活情境,提取和分析数学信息,从而让幼儿明确数学概念,把握数学的本质。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借助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究、不断建构数学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大班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教学  数学思维
一、什么是生活化情境教学
        生活化情境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植根于孩子的生活世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挖掘孩子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素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孩子主动学习。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中开展生活化情境教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维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被放置在“科学”的领域中进行概括和阐述,虽然在学龄前阶段,数学和科学在内容指向上是有明确分界的,但无论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还是“数学认知”,都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学习和发展领域而言,数学的学习也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而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而生活化情境教学就能很好地引导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数学的认知,提升大班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大班幼儿已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的形成是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说明大班幼儿能发现事物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因此在大班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幼儿的数字运算,而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重视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满足幼儿兴趣,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能发现幼儿的兴趣并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学目标往往就实现了一半。最初的教学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很重要。教师应善于在平时的幼儿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蕴含数学信息的生活情境,引导幼儿从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把这些信息上升为一定高度的具有逻辑性的数学知识,再把习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发现班上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水,就创设了一个“好玩的水乐园”的区角游戏活动,每次参与游戏的时候孩子们都非常开心,甚至有时在洗手间盥洗的时候,我也会发现个别幼儿喜欢用手堵住水龙头的水,还会问老师“水龙头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流出来的水有多少呢?”。

因此,我在“快乐水乐园”中提供各种不同刻度、不同形状的量杯,先让幼儿预猜“一杯水倒入不同的容器,水会不会减少”,再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猜想。通过实验引导孩子感知容积的守恒,一样多的水在小的杯子中水面高,在大杯子中的水面低。
        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1.还原生活情境,例如:在比较轻重的过程中,创设水果店称水果的生活情境;2.图画再现情境,例如:运用PPT等支架展现情境;3.表演体会情境,就是引导孩子通过表演体会情境;4.游戏表现情境,这一类情境在幼儿园非常地受孩子们欢迎,例如:认识时钟的过程中创设老狼老狼几点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地认识时钟,掌握整点和半点;5.操作展示情境,例如:认识货币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自己收集人民币,在买卖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学习计算价格和兑换货币。
(二)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教学契机
        一日生活皆课程,发展大班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离不开幼儿平时的生活环节。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抓住教育的时机,支持并创造出条件让幼儿大胆探索,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例如,“荷花荷花几月开”是经典的儿童游戏,幼儿对这个游戏也非常熟悉,但是传统的玩法玩的次数多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就会随之下降。于是,我就想办法把“8以内的加减法”渗透到了游戏中去。在说:“开几朵”的时候,我不是简单明了地说出几朵,而是用8以内的加减法说出算式,让幼儿通过思考得出开几朵,如开几朵?开8—2朵。通过简单的改变,幼儿的兴趣提高了不少,活动中充满了欢乐的游戏气氛。
(三)明确数学概念,把握数学本质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让幼儿理解数学本质和意义比学习某一种数学技能或计算方法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同时,应把握好数学概念,围绕数学概念来设定教育目标,防止过分注重联系生活而増加很多没有关联的情境,忽略对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让“生活化情境教学”流于形式。所以在“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定要明确数学的目标,把握数学活动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例如,“组成与分解”的学习是传统数学教育中常见的一个内容,在大班学习6的分解与组成时,教师可以创设“分糖”的生活情景:一共有6颗糖,分给两个小朋友,请幼儿帮助分糖,说说可以怎么分糖果。在这个活动中,学习分解与组成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分解是整体可以分成部分”,“组成就是部分可以合成整体”。同时,对于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学习组成与分解可以让幼儿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提供操作材料,发展思维能力
        材料在数学教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教学的刺激物,也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事物认识的中介和桥梁。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操作活动是指他们通过对物体的摆弄获得感性经验,体验事物的内涵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的过程。动儿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更多地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认读100以内的数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100以内的数字操作卡,幼儿在动手摆数字的同时可以读一读,教师也可以从中抽走两个数字让幼儿说说少了什么数字,还可以让幼儿说他是通过什么方法排列的。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动手操作是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的种主要
形式。在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幼儿动于实践,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摆摆、画画,使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参与学习,也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利用生活化情境教学促进大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借助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和相关的操作材料来提取数学信息,让幼儿明白数学概念的本质,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它能让幼儿轻松、愉快、自然地学习数学,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瑾   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7
2.崔灵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