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四川省剑阁县龙江小学校 628300
【摘要】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要深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采取多元化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辅之以行,从而有效教育引导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不良行为;管教
学习生活中,幼儿难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果看到幼儿有不良行为,许多教师总是采取惩罚的方式,强制性的阻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但是这种方式不但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而且时间一长,幼儿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据观察,有的幼儿在受罚后出现反常行为:有的不想上学,有的不喜欢自己的老师,有的完成任务不积极;有的即使表面上顺从,心里面也是很不服的。在诸多情况下,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幼儿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更无法保证幼儿明白自己以后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通过认真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发现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幼儿。正确的指导是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正确行为的基础,以积极的师生互动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自侓能力。以幼儿把教室里的垃圾桶弄倒了为例,如果用责备的语气让幼儿把垃圾桶立好,并迅速把垃圾捡到桶里,这就是一种惩罚,幼儿会觉得羞耻,伤了自尊心。如果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角落里有个扫把,你把垃圾扫干净就好。以后走路要小心,不然会摔伤自己。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鼓励,不但纠正了幼儿的不良行为,还维护了幼儿的自尊心。父母和老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一、分析原因,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
小幼儿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好奇心极强。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要求他们同人分享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老师该调整自己对幼儿的期望,不要求幼儿表现出超过其能力的行为。其次,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阶段的幼儿有共同的基本需要,但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行为常常会与众不同。再就是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家庭的气氛与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有些时候幼儿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实际上是对家里形成的消极情绪的宣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加特来博士分析了幼儿不良行为的三种水平。第一是尝试水平。它是不良行为的最温和的形式。在这一水平,幼儿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是在试图如何运动,是在检测周边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老师会在班上经常看到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拿别人的玩具或好吃的时,会用眼睛偷看老师,这时老师必须做出严厉的反应,告诉他们应该把玩具还给别人。老师虽不能过于严厉,但绝不能放纵,老师的笑有时会让幼儿获取错误的信息,幼儿会认为老师并不反对他拿别人的东西,从而养成不良行为。第二是社会习惯水平。
幼儿学习或表现某种行为是因为他看到他人在这样做并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例如有的幼儿爱说脏话,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爸妈经常会这样说。这时老师不能因此惩罚幼儿,而要告诉他应该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第三水平是感情需要水平。小幼儿和大人一样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往往会以激烈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反应,来宣泄自己的清绪。这时老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找出幼儿压力感的真正来源以及如何帮助幼儿缓解压力上,而不应该只注意幼儿的不良行为,从而惩罚他们。
二、对症下药,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幼儿改正其不良行为
一个自身素质好的老师,在了解幼儿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之后,应该决定是个别指导还是集体教育,如果涉及的只是一两个幼儿的行为,适合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并且尽可能在私底下进行教育,以避免让幼儿当众出丑。但实际上,许多老师把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公之于众,让全体幼儿引以为戒,使被批评的幼儿感到耻辱,伤害了幼儿自尊心,这种感受会对其产生消极影响。
在平常的教育中,为了避免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老师可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在集体教育中,老师应尽可能避免批评个别幼儿。老师可以通过表扬个别幼儿,使有不良行为的幼儿有了榜样,从而改正不良行为。
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是老师纠正幼儿不良行为的基本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是老师对幼儿不良行为的迁就。如果老师多次提醒但幼儿仍无改进,老师可以选择让个别幼儿暂时停止集体活动或让他单独待在安静的地方。在幼儿冷静下来后,老师和幼儿可以进行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谈话使幼儿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如何做。
三、辅之以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
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老师不仅要让幼儿知道什么不该做,更要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幼儿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易理解的要求,然后正面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使用强制的手段强迫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老师要有选择的忽略那些对集体影响不大的个别行为,给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的时候,老师不要介入,许多的问题幼儿可以自己解决。幼儿也是需要更多的机会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在自己的思维水平上进行交流的,其中的东西他们可以相互理解,如果老师这时介入,以成人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可能会阻止幼儿自己的思维。
总之,对待发生的比较繁杂的又有典型意义的不良行为,老师可以用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明白错在哪里,具体该怎样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感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规范行为的认识,用他们的情感来驱动他们好的表现行为,努力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改正不良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