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指向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黄东元
[导读]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指向性非常明显的引入,
        黄东元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  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指向性非常明显的引入,笔者认为,这样的引入方式目的性、功利性太强,对学生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采用知识整体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从不同的层面思考,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育人于无形的目的.
        
        关键词:指向性 整体化 结构
        
        传统教学中,教师不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问学生的生活经验,生硬地“灌输"知识,使知识的呈现过于突兀,存在着非常鲜明的指向性,导致学生出现在某一章、某一节中的习题会做,可是出了这一节、这一章之后就不会做的情况,追根溯源,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完全照搬教材来教,指向性太强、给学生很强的暗示有很大关系,这就使得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就知道该用本章、本节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题目,一旦遇到一个陌生的情境时,便束手无策,不能从一个复杂多变的情境中自由、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1]。
        如何让学生能够学会在一个广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题,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笔者认为,指向性太强的引入过于直白,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尝试从整体化、结构化教学的方法入手,去解决这一问题。
        下面结合人教版教材中的两个例子进行说明,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1.《反比例函数》的教学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教材首先呈现了三个思考题:

         生:没学过
         师:我们小学时学过,两个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那么,这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呢?
    生:反比例
        师:我们就把这一类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认识新的函数,我们都是从定义开始的,你能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给反比例函数下一个定义么?
     
        至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已经得出.学生从几个函数解析式入手,进行甄别辨析,判断出那些是已经学过的知识,那些是未学的知识,然后对于未知的知识,采用类比旧知识的办法去学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2]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导入式问题,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选择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出教学的主题,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2.《平方差公式》的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首先呈现了三个探究题
        计算:
        
       
        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得出结果之后,让学生观察:
        师:你能总结出(4)(5)两个题目这两个多项式的项之间有什么特点么?
        结果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一项符号相同,另一项符号相反,最后的结果是两项.
        至此,平方差公式的引入环节已经完成.
        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构:
       
        
        让学生进行甄别辨析,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做下铺垫,给学生建立整体化的知识结构。[3]教师通过设计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从不同的层面思考,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果照搬教材,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引入,在知识的科学性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指向性太强,因此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灵活应用能力方面欠妥.这就需要教师统盘考虑、巧妙布局,对教材进行艺术的加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自由的去选择,让思路自然地发生,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引人入胜、余音绕梁.
        最好的教育,应当育人于无形,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参考文献
[1][2][3]  刘生武  初中数学问题创设指向性的思考   学习(理论版)2016: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