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吕倩云
[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经历着不断改进
        吕倩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世埠小学          528318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经历着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其核心课程目标强调认识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素养,使学生具有识别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小学教学的重点,在信息化背景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双重推动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策略效率,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站在教学实践的高度,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进行方法优选探讨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能力  培养方法  能力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让数学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而我们要驾驭数学这个工具,就必须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他们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征
   (一)数学学习动机的强度呈下滑趋势
        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比低年级学生低,并且在各类动机中,内部动机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而外部动机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可以增添合理的奖励、适度的竞争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增强学生的内驱力[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二)数学学习积极性低于小学低年级
        小学生普遍喜欢数学、重视数学,并对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主动性,但这种积极主动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难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尤其是这种下降趋势在四年级、六年级之间达到了显著性,即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态度显著低于二、四年级。学生积极态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某部分数学内容学生学习的越差,学生的态度也就会越消极,那么学生对数学的焦虑值也会越来越高,长此积累,学生数学学习基础就会薄弱[ 刘电芝,黄希庭.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5(2):272-276]。比如,数学基础较好的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性较高,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回答问题,而且还能认真思考课外拓展应用;而数学基础薄弱的小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被动,课堂参与度不高,也不能认真完成课内作业。
   (三)数学学习兴趣体现独特性和创造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表现出独特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学生喜欢新颖、具有挑战性、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习作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愿意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设计与实际生活关联密切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验到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审题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好习惯,在每次解题前都先仔细审题,同时发展出一定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它几乎贯穿我们数学教学的始终。这种能力既要求充足的知识量与认知力,也要求会读题审题并加以思考。在解决一道应用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题目所表述的情节内容,理清各种数量关系,从而在脑海中对条件、问题与相互关系形成清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条分缕析各数量关系,最终成功解出该题。
   (二)指导做题思路和策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步骤作总结回顾也是大有必要的。因此,实际教学要多多关注在解决完问题后回顾一下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对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核心的解题思想与关键知识点,归纳一下同类题型以后该如何解答,这样就能让学生掌握解题所用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遇到新问题时也能触类旁通,将之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样地,在解决一道应用题时也不妨将该题的各种解法一一加以分析,教会学生变换立场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充分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对问题实施认知与探索。鉴于此,实际教学中的训练课要为开放性习题留出一定的空间,倡导学生们灵活变换审题角度和思维方式,在成功找到问题的答案之余还能掌握解题的办法。
           
三、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
   (一)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制定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并以不同的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呈现多样化问题,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回答老师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要想切实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有必要针对开放题、新型题等引入一定量的专项训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出各种隐藏着的数学信息,只需稍微改变一下某些条件或问题,一道题能千变万化,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清楚地掌握算理,举一反三,再遇到同类型问题也能游刃有余,发散性思维能力也有所增强。开放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一道题存在多种解法,大家熟知的 “鸡兔同笼”问题就可以用四种办法解决,分别是:列表、 猜测、 假设法、方程法。除此之外,包括画线段绘图法、联想法等也能用来解决开放题。
        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优选讨论。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与实践论证,笔者认为,只要能综合上述几条策略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此外还能引导学生将数学意识应用到日常实际,在生活中清晰地认识各种数量关系,遇到同类问题都能触类旁通,如此自然就能实现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进行整合和指导,千万不能单纯地拘泥于概念和做题,要立足学生的综合能力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引导学生迁移知识,生成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电芝,黄希庭.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5(2):272-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