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刘素勤
[导读] 就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过
        刘素勤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四小学  230011
        摘要:就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因此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对一些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很少往深了去对一些数学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其主要是担心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放弃继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比较低下,在日常的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难以对一些有深度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掌握,而这也给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增加了难度。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获得了长足进步,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数学智慧不断增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真正把数学学习落到实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数学学习由知识走向智慧。
一、深度剖析教材,促进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效率,除了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需要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也是教师在平时教育中可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保持与其他班级的进度一致,而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这就导致了一些教育内容的流失。而对教材的深层次剖析往往具有更大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学生的学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满足学生对课堂的要求。当学生有了一定进步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也能够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互动。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而这正是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教育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不会感觉到劳累,不会感受到学习压力,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所能够发挥出来的效果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基于教材本身,我们在完成教育任务的时候,还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探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针对教材中的一些细节,教师进行挖掘,并以此作为契机,设计一些题目,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注重细节的课程,通过对学生的细节性思维的培养,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通过深度剖析教材,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解题思维,让学生具备多角度、多元化的解题能力,以此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层层递进,形成数学知识架构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有限,数学能力尚待培养之中,因此,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巧妙点拨与指导。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层层地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建构。从初步基础认知的理解上一步步推进,深入探究更多复杂问题,直到对这一数学知识完全的掌握以及学会运用。深度学习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实际上也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基本解题思路和知识框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直至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内含数量关系的对比,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紧接着进行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让学生发现其每上升一个阶段,就会发现数学的一些变化规律,也就越接近其问题本质。引导学生先是对基本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接下来则是基于学生已建立的初步理解和认知,点拨学生再去建立数学问题中相互连接的基本数量关系和基本模型。随后,则让学生理解基于不同变化引发的数量关系,真正理解数量关系。最后,激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则是依据学生初步认知一步步螺旋上升,形成复杂问题,让学生渐次深入一步去整体认知和解决问题。经过层层递进,到最后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在拓展中建构有关问题的数学模型,不同类型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就能清晰地显现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也不是说单纯地直接放手让学生进行毫无思路的探究。实际上小学生在投入的探究学习有时候必然需要教师的点拨,否则他们会陷入到一种困境之中,反而容易减弱兴趣。在教师的一些层层的点拨之下,他们在探究中有一定的方向。经历了初步尝试、初步理解、初步建构以及到最后的融会贯通,思维也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狭窄到不断拓展的一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仅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得他们的认知更加的多元,真正实现了深度学习。
三、通过微课制作知识信息库,开展深度学习
        从过往的教学工作来看,学生群体在面对数学学习时,会经常性地感到困惑,也会遇到很多共性问题。而这些共性问题也大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且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即便教师经过了反复的讲解,学生的记忆依然不理想。对此,也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做到更为有效的教学干预。一般认为,良好的教学应该是具有整体性的教学,它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课堂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后,是教学从课上走向课下的一次延伸,是系统化的教学体现。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的干预仍然十分有限,这也是导致共性问题持续发酵的原因之一。因此,便需要教师利用好微课视频,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效率。并制作共性问题知识库,加个深度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我的教学工作中,首先会与其他数学老师进行沟通,通过交流来总结各自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连带解决方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出现教师理解的分歧。一般认为新教师的方法比较具有新意,但受限于教学经验的束缚,可行性仍有待商榷。同样的道理,老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同样容易受到经验的限制,出现“经验主义惰性”的问题。对此,也需要针对新老教师的不同观念,做好筛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当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后,教师可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与学生分享,形成共性问题的知识库。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比的过程中,微课教学具有更多明显的优势。首先便是微课视频的时长比较短。一节微课视频大都能够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也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门槛。同时,一节微课视频大都对焦一个知识点,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达到深度学习和共性问题解决的双重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深度学习,逐步实现数学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不断丰富学习经验,掌握知识技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学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漪蕾,陈明辉.借质量检测数据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对小学五年级数学能力测试的分析与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2):185.
[2]苏凤英.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2):253-254.
[3]刘鑫娅.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4]陈婕.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8):44-45.
[5]陈秀娟.开放性教学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谈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2):67-6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