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成因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周晶晶
[导读]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周晶晶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四中学  浙江金华  322200
        摘要: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方面的学习,这种学习既可以是正向影响也可以是负向影响。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但有时也会因为某些原因产生负迁移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数学学习负迁移,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两种学习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或抑制作用。基于此,本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成因与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八年级;数学;学习负迁移;成因;对策
引言
        知识迁移不管在哪一个阶段的教学,不管是在哪一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都十分的重要,学生有着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率的教学背景下,需要让学生有着知识迁移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在高考中出色的发挥,才能够在今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走的更加长远。
一、迁移
        心理学上把迁移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也就是积极的迁移,一种知识、能力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能力的掌握,对学习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也就是消极的迁移,一种知识、能力的掌握不够全面完整,影响抑制另一种知识、能力的掌握,对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好迁移规律,避免(防止)负迁移、引导正迁移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更有效的培养。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成因
        (一)“理论”重于“实践”
        初中阶段的大部分数学题都可以通过熟记概念和公式解出,所以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这样一再强调理论学习,而不在实践中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教学知识,只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机械化,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模式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素。这些因素会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流程,使他们的思维质量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例如,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模式较为单一,整体教学流程必须按照固定计划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新鲜感,久而久之容易丧失对数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引起教学问题。同时,由于模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也会出现空洞、匮乏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未来数学授课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于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就算想专心学习,但由于落下的课程内容过多,基础太差,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第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很多数学学生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表现较差,仅仅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从教学方法入手,让学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对策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作为人们进行思考探究的内在动力,能够增强人的主动探索精神,从而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究。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引导凝聚力、设置悬念以及讨论等多种途径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尤其是在讲解新知识点的时候,通过设定的教学情境,留出悬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生动活泼的讲解,才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数学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所谓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通过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来开展的,它是由学生直接参与并研究得出结果的。当然,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的章节,接触新的知识,就是等于解决一个新问题。实际上,课本中的公式、定理等就是很好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二)进行错题总结分析,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虽然今天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在于单纯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初中阶段学生们面临着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考试,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们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自己平时训练的时候都可以考出一个好的分数,但是遇到大型考试就不能够发挥出自己应该发挥出来的水平。这样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点掌握没什么问题,解题方法和思路也不会有所差池。但是之所以不能够考的一个好的成绩,关键还是因为自己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只是迁移的能力就是把一个情境当中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当中去,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也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可以说,高考对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十分严格,这种选拔类型的考试,需要让学生们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就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取得一个较好的成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去注意,让学生们每一次考试练习过后都进行一次错题分析,想一想自己这道题目为什么会出错,自己的知识点还存在着哪些漏洞,这样从自己平时的练习到考试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三)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的教学改进,主要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想要运用“导学案”教学方式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重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少会带有一点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这种隐性的区别对待会在不经意间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尤其是学生之间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的爱护和尊重学生,耐心的对待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利用鼓励的力量让学生重新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实施分层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基础差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设置不同的教学难度,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帮助学生产生成就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将课堂内容趣味化、生活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投射到数学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结束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积淀的内因,数学教师要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利用迁移规律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加强预见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要注意学生个性、气质类型的差异,基础、接受新知识快慢、能力等不同情况,分类指导避免负迁移,使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以正迁移为主的良性教学状态,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学生整体数学核心素养高质量形成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闵泽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J].中国教师,2019(S2):154.
[2]顾秀平.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情感读本,2019(33):51.
[3]王新.迁移类比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46.
[4]王二民.创设情境让数学知识在“移情”中迁移[J].读写算,2019(29):171.
[5]陈梦祎.别让“生活”搅了“数学”的局——浅谈如何纠正生活经验对于数学学习的负迁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9):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