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王盈
[导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王盈
        肥城市龙山实验学校    山东   肥城  271600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将中学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紧密结合,既是国家国民素质教育战略的需要,又是历史学科教育本质的必然体现。基于此,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引言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从贯彻学科素养出发,找准教育切入点,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不足。历史学科中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内容,所以教师需要找出教材内容与家国情怀之间的结合点,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为主,找准教育方向,实现教育目标。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青少年的培养有着更为深刻和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家国情怀是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对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各族人民共同对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所体现的高尚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更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表现出的高度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意识,以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任的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教育与厚重的历史相结合,不仅能够鼓舞学生的士气,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能够使学生凝聚起力量,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树立远大志向,承载起未来的希望。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历史变迁的角度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教育学生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把握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更要帮助学生塑好内核,使其在丰富情感维度,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恢复学生课堂“主人翁”的角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应试教育一直影响着教学方式,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喜好以及在主观上的需求均未得到重视,课堂教学由教师作为主导,将自己对于知识的见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忆、复制接收到的内容即可,久而久之,这种缺少互动、气氛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不仅如此,学生的思考受到制约,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因如此,关于教材上的知识,学生只是机械浏览,对于历史事件、人物记忆不深刻,更无从谈及家国情怀的培养。对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意识到课堂学习主体应该是学生,将自己与学生置于平等位置,在课堂中减少灌输、不断的引导,带领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历史知识。例如,在《秦王扫六合》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体,以此为基点,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就应该对什么样的方式、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是什么时候?”“秦国为什么可以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呢?”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的给予帮助,使其能够独立完成从思考到分析,再到解答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学生主观上学习效果,使其对历史知识充满求知欲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
        (二)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走进历史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课堂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了现代教师的教学共识,而教师要从以往的主导地位改为课堂的引导者。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走进历史。例如,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五分钟讲故事”等活动;在课上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在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等。以历史教材内容为例,在讲解“洋务运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改编成舞台剧,然后让学生演绎并切身感受历史。另外,在每次活动之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相互交流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家园情怀教育
        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落实家国情怀入手,把握重点内容,找准教育方向。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传授上,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上。也正是受到这一方法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疲于记忆等现象,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就难以实现培养家国情怀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并未形成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也没有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效果难以优化。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出发,提高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度,加大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力度。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历史事件与人物,挖掘其背后的内涵,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学“丝绸之路”这一内容时,教师要全面展示相关历史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汉朝时期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加强了中国与亚欧大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经济等的融合,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四)把握热点,建立时政思维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多元。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广播、视频等多种媒体,了解更多时政信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热点新闻或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由时政新闻强化家国情怀教育,深入剖析新闻内涵,引导学生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纵观时代发展的轨迹,并充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解读“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时政热点“中国梦·赶考行”,联系本地发展实际,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出发,展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并让学生将此与1949年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时说的话——“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相联系,引导学生以史政的思维思考,深刻理解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的支持是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最后,教师可以播放热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片段,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历史认同和坚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并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志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个十分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保持初心,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小华.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3):167.
[2]张浩.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J].教育界,2019(01):55-56.
[3]张明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分析[J].高考,2018(36):7.
[4]龚隽峰.指向学生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8(36):77.
[5]王东霞.历史教学重在砥砺家国情怀[J].新课程(中),2018(12):3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