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林雪梅
[导读] 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
        林雪梅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00
        摘要: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以往教育以提升学生智商为主,轻视了德智体美方面,如今越来越强调均衡发展。美育迫切需要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整合各学科美育资源,将美育贯彻落实,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文深入探析了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渗透过程中的困境以及如何优化渗透美育的措施。
        关键词:美育;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

        一、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美育概念的界定
        对美育内涵的认识至今没有统一,主要的认识有四个角度:美育辅助德育教学、美育是一种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作用在于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温润心灵、激发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二)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美育是学生全面、综合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情感教育,以美来教育人、以美来感化人、以美来培养人的基础,美育对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学科,多种领域的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可以让学生实现知信行的转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可行性
        以《哲学与文化》为例,哲学板块有智者名言,能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有富有哲理的漫画,能体会思辨美;有蒸汽机等科学技术,体会科技美;有先进人物典范,体会品德美。在文化板块,有天山滇池的自然风光,体会自然美;有传统艺术,体会文化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讨论,感受材料中蕴含的情感。
        
        二、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中没有渗透美育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思路可以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三位一体为参考来制定。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中适当渗透美育目标,是贯彻落实美育的前提,但是大部分的政治教师由于缺乏美育意识并未重视美育的重要性,或是职业倦怠以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为主,无心挖掘美育资源,以致于在教学目标中忽视了美育目标的渗透。
        (二)教学资源中没有充分挖掘美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美育教学资源主要是教材本身所提供的现有资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利用便捷的网络获取最新或热点事件资源。当前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美育资源的认知不够敏感,即使是教材中蕴含的美育资源也存在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缺乏对于美育教学资源的积累。
        (三)教师缺乏美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实现美育的融入就需要有一个客观、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美术教师才是进行美育的主体。此外,由于缺乏美育教学体系和基本的教学方式掌握,因此很多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讲解方式较单一,而且也缺乏美感的赋予,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缺乏美感
        统编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教师自身具有外在形象美、板书具有文字美,加之如今的多媒体能支持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供教师利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忽视了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美的享受。


        
        三、优化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美育修养
        1.教师要树立美育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中之重,美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在行动上落实。将教材中的大自然的美、科技发明创造的美、人文艺术的美、思想交流的美充分挖掘,采用字正腔圆、富于变化的语言进行讲解,运用简洁的视频、恰到好处的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景渲染,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2.教师注重语言和形象的美
        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修养也会对学生的审美造成影响,教师的语言、仪表、教态、板书等,都会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吐字清楚、普通话标准、语句流畅,展示语言美;必须做到着装整洁、得体,展示服饰美;必须做到收放自如,落落大方,展示教态美;还要书写正确、布局合理,展示板书美。
        (二)在课堂教学的始终贯穿美育
        1.教育而目标与美育目标的结合
        教师要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与美育目标结合起来,让整个课堂充满“真善美”。例如,在《哲学与文化》第九课第三框“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中,美育目标可以是:“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在文化中拥有归属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文化自信之美”。这些目标的制定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2.教学方法中美育的渗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并创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在课堂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等。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框的内容时,可以采用音乐《国际歌》填词的方法,并设置议题“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学生辩论,体会国际歌的豪迈和学生思想碰撞的美。
        (三)充分挖掘美育资源
        1.挖掘教材蕴含的美
        教材的美,要靠教师挖掘,政治学科具有大量的的美育素材,不仅有显而易见的大自然的鬼斧天工、有人们精雕细琢的艺术、有科技的发明创新、还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富细腻的情感、见微知著的行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等均蕴含着美,这些美在课堂上一经激活就能马上成为实施美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2.挖掘新闻时事的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时性很强的学科,社会上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新闻,无论是嫦娥五号成功带回月球土壤的科技美,疫情后对医护人员提供赏樱花通道的心灵美,还是兵马俑上的跨越千年工匠指纹的人文美,都通过新闻媒体映入眼帘。思想政治课的学生,拥有多种学习工具,会关注到这些时事新闻,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挖掘新闻背后蕴含的美。
        (四)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1.优化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
        美育渗透对于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提高,更在于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将知识内容内化为自身品质,进而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仅仅采用量化的指标评价学生并不全面,美育的成效更多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对于学生美的表现进行适度适时的表扬。
         2.优化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的教学效果,尤其是美育的效果,仅凭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是无法客观评价的。美育的效果更多地内化于学生的思想,外化于学生的言行举止。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更多地应该从考查学生入手。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观察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教师的美育,实现从不知道变为知道、不相信变为相信、不行动变为行动,将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作为一个衡量指标。
结语
        教育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契合时代的需求。美育在最近广受关注,需要广大的教育者进行研究,找准学科的渗透点,进行美育的落实。本文分析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美育面临的困境,也提出了优化美育渗透的措施,希望能为美育的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活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安琪. 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0.
[2]刘玲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美育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8):11-12.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S].2020

作者简介:林雪梅(1996—),女,四川泸州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