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梅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213300)
摘要: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高中地理课程主要是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客观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综合性,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利用生活化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成为地理学科教育的前进方向。目前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生活化课堂实践,已经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师实施知识教育时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手法或模式,为学生构建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平台,促使学生创造性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科教育的有效性。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只有结合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要点,才能促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实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提高教学效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对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及科学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注重学生通用学习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由知识到能力和素质的转变[1]。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相对抽象和繁杂,学生在学习与理解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巧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学习地理知识,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师应该对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加以明确,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轻松理解、有效思考、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融合。可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一)关注生活教学内容
有些地理知识抽象晦涩,如若教师只是单纯进行讲解,往往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生活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加以了解,进而知晓存在大气污染时,工业领域布局应该建设于郊外或垂直风位;针对季风区的垂直领域,需要以最小风频为依据进行设置。接着,教师可以绘制草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情形下的化工厂布局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大家觉得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布局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利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如部分学生会说“为何此处会布设垃圾场呢?”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学生的疑问,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知晓垃圾场的布局状况,知晓工业区位的选择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最后,教师可以设计“我是设计官”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担任设计师来布局工业区位,在设计中综合考量环境变化和气候的影响,对各工业领域的布局加以深入理解,学会有机结合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增强地理素养。
(二)构建生活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实施生活化教学时,应该善于构建生活教学情境,巧借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讲授,为学生打造高品质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动性思考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2]。以“人口的空间变化”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人口在空间上存在诸多变化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看待人口的空间变化?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重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梳理教材内容,获得学科能力的发展。又如: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相关生活背景中带入教材内容,利用提问的方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即:为何长江两岸鲜花盛开之际,大兴安岭尚在下雪呢?东北和海南的天气有何差异?什么原因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呢?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能快速激活地理思维,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这时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学生对陆地环境加以关注,结合日常的生活经历来思考陆地的地域差异,如:有些学生根据爬山经历回答“在爬山时,周围的气温和景色会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变化,因而有些地区会存在‘一山有四季’的说法。”可以说,通过生活教学情境的构建,有利于将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思维活性,有效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知识是由动作、思维、活动等方面结合而成,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是学生最易掌握与理解的方式。对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教育,还需要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即: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组织相应的地理实践活动,将实践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获得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应该设计更多开放探究性和生活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城市人口分布情况、当地地貌地势等内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中制作成地理模型,以便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资源观、城市发展观和人口观,提高地理实践能力[3]。以“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课后探究性任务,要求学生手绘学校到家的交通路线图,既要对不同交通线路在距离和路况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当前交通工具的原因进行分析,也要针对同一条交通线路乘坐不同交通工具花费的时间进行估算,以便学生对当地交通的实际分布情况有所了解。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对经济、区域、道路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有的学生认为“经济越发达、道路交通越拥挤”;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出绿色出行的内容,鼓励学生选择公交车或自行车出行。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交通知识框架,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
结束语:
综上言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能依旧停留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层面,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新课改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应该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如关注生活教学内容、构建生活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等,从而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直观且形象地认识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国.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91):141-142.
[2]田志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5):143-144.
[3]何俊康.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