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陈银燕
[导读] 随着我国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陈银燕
        民权县第三小学  河南商丘  476800
        摘要:随着我国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由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对学科综合能力的系统完善起着推动作用。随着技术的开发与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会更加受到青睐。小学是一个人汲取知识的基础阶段,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奠定实践思维,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能力体系,从而促进其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美术这种需要“实践动手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一、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美国曾有一位知名人士说道:“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会与人交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互动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美术课堂的小组合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个别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思路和想法比较窄,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但想象力特别丰富,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思路。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是想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的差异势必会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那么学生都能在共同合作中得到一定启发,还可以学习彼此的长处。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足
        教师作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以往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讲授、展示教学内容,并提供有限的创作材料,这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时常重复,缺少创新。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创作材料难以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这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部分教师未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并运用于教学。还有部分教师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定位不够准确,以致其在课堂引导时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美术课堂过于严肃,缺乏创新思维
        小学美术教学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美术大师,其最终目的是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习惯提供一幅画让学生模仿,或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创作,或提供有限的材料,让学生按照美术书上的范例进行模仿。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部分教师有时因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致忽视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美术技能,美术知识的传授也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一)利用实践活动,在动手中体验精彩
        随着“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传统“师本”教育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一线美术教师也积极地对这一情况进行改进,尝试将学生置于课堂中的主体位置。而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在课堂中增添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操作中,完成对美的感知。

所以,美术教师在实施教育工作时,也应当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操作的材料,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美,在获得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体验美。显而易见,美术教师创建实践化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性,切实地让学生在自主创造的过程中挖掘美的元素,体验美术课堂中的精彩。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
        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纸艺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小学阶段的纸艺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合作是纸艺创作的主要形式。一些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有时可能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合作、交往时容易遇到问题。在纸艺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深度的交流和合作,学生能够提升创作效率,获得良好的作品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也需要教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潜能,通过交流合作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创作的习惯。
        (三)注重灵活指引
        在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应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灵活转变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着重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要实现这样理想的课堂,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及时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比较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总结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师提出主题后,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主动回忆与同学相处时的场景,以及内心的真实感受,为自己作品的创作寻找素材,从而顺利完成作品创作。
        (四)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动手兴趣
        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适用情境,教师如果将课程情境设置得好,便能够成功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如同在画中世界一般,自然不用发愁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听不进去等情况。面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老师不宜进行过多理论性、深刻性的教学,需要时刻注意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否能够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从这点出发,教师应该在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创立教学情境。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了学习兴趣,便会激发联想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将脑子里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有时一个好的课堂情境与引子,可以马上使学生进入状态,并积极尝试上手制作。
        (五)结合课程内容,开设对应实践课程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艺术学科,涉及很多不同的知识面与实践方法。例如除了绘画这一形式外,还有剪纸、材料拼贴、版画、泥塑等表现形式。因此身为小学美术老师,不可只用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调整,开设相对应的实践课程。这样的教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避免出现“只会画画却不会手工”的局面。这样既可以巩固知识点,更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科探索力,推动动手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
        美术学习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充分反思,根据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准确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构建有趣、活跃的课堂,帮助学生在艺术方面取得进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文艺家,2019(08):222.
[2]袁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策略[J].发展,2019(08):90-91.
[3]严前军.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分析[J].美术文献,2019(07):92-93.
[4]周慧.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19(07):9.
[5]李容.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新课程(综合版),2019(07):2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