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三不适”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何卫国 钮万伦
[导读] 顶岗实习是推进职业教育“职业化”,实现职业学校实训场
        何卫国    钮万伦
        (阜阳市皖北经济技术学校  安徽  阜阳  236400)

        【摘要】顶岗实习是推进职业教育“职业化”,实现职业学校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基本模式,也是践行工学结合育人理念,畅通校企深入合作,达成双元育人的办学思想。然而由于诸多因素,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表现出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部分对象访谈分析得知,中职生顶岗实习期表现的问题主要为“三不适”(岗位身心不适、岗位管理制度不适、岗位人际关系不适),并对“三不适”进行归因分析后探究相应的优化措施,进而使中职学生顶岗实习顺利开展,促进校企双元育人真正实施。
        【关键词】中职生  顶岗实习   三不适   优化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教育既需要学校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实践操作。“顶岗实习”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在企业合作中,经过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及同事之间、员工与上司之间人际关系的特点及重要性,为日后奠定就业基础。[1] 通过顶岗实习极大促进校企深入合作,真正落实双元育人的办学思想,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三方共赢。然而,由于中职学生、中职学校和企业三方各自的诸多问题,使得中职生顶岗实习的路径出现了阻碍,梳理中职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出现的问题,归因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探究优化中职生顶岗实习的路径,为畅通校企深入合作奠定重要条件,为校企实现双主体育人注入新的力量。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呈现的问题很多,本研究主要探究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表现的“三不适”问题,梳理三不适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积极探究中职生顶岗实习的优化路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岗位身心不适。学生在学校是学生身份,学生在企业实习是员工身份。岗位身心不适是指学生由学生身份切换到企业员工身份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为了解学生的岗位身心不适,本研究主要从学生自身原因和企业岗位本身问题入手。其中学生自身原因主要涉及学生角色转化、学生独立性、学生行为习惯三个维度。实习岗位本身问题主要涉及课岗对接、工作环境、校企双主体育人三个维度。  (2)岗位管理制度不适。岗位管理制度不适是指作为非正式企业员工的实习生在对企业管理制度的适应上呈现出一些问题。本研究从企业育人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和学校关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三方面来探究。其中企业育人制度涉及企业文化熏陶、实习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企业指导师傅三个维度。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企业考勤、企业加班、企业针对实习生的管理三个维度。学校关于学生定岗实习的制度主要从学校岗前业务培训、岗前思想教育和实习岗位的选择来深究。
(3)岗位人际关系不适。岗位人际关系指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企业员工、同事之间、实习生与企业领导、实习生与实习带队教师之间的关系。
2.研究对象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是本学校18级顶岗实习的全部学生(由于个人原因,部分学生未参与实习)。访谈对象是本学校顶岗实习的部分学生和企业部分一线领导、部门经理、主管部门、学校负责人。
3.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了匿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此次调研采用问卷星的形式,共收集771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深入了解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中“三不适”的具体原因以及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中问题的解决,对学校负责人、部分实习生、企业一线领导、 部门经理、主管部门进行访谈的形式。并对访谈录音整理分析归纳出典型原因和典型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岗位身心不适
   1.1 实习学生自身不足致使岗位身心不适
        调查问卷分析得知,中职学生自身不足致使岗位身心不适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角色转化不畅、独立性不强、行为习惯不良三个方面。所谓角色转化不畅是指实习学生由学生身份切换到企业员工身份,不太适应,结果见图1.
        
        图1 顶岗实习实习学生自身不足类别
        由数据可知,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时角色转化基本适应的约占55.38%,独立性不强约占8.56%,行为习惯不良的约占18.03%。其中,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在企业实习时遇到常见的问题(生活上、工作上)大多数不能独立处理。行为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因个人懒散导致工作慢,效率低,因此事经常挨批平。
1.2实习岗位不精准造成岗位身心不适
        实习岗位本身对中职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岗位的内在机制、外部环境等都会直接影响实习学生的身心。经调查问卷分析得知,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课岗对接不精准、工作环境的不理想、校企双主体育人意识弱化的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也成为学生岗位身心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见图2.

          图2 实习岗位不足之类别
    梳理数据得知,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时要求所学专业与岗位一致的比例占29.18%,认为差不多就行,所学也能所用的达35.15%。这表明中职生期待通过顶岗实习来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能力。中职生对顶岗实习的环境基本适应的达54.35%,这充分说明,中职生很大程度上不适应所工作的环境。另外企业对实习学生就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渗透教育也很欠缺,调查得知,企业偶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占29.05%,从未开展的缺占32.04%。由此可见,中职生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对接不精准、工作环境欠佳、校企双主体育人意识弱化都直接影响着实习生的身心健康。
2.岗位管理制度不适
2.1  企业育人文化制度缺失化
        企业文化的有机渗透可以促进实习生对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厚植职业情怀等都有极大地推动作用。另外企业师傅的针对性帮扶能较快提升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然而由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周期性较短,企业很难把学生看成正式群体,同时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企业往往只注重业绩的提升而忽视企业文化的有力熏陶、职业素养的教育也较匮乏、企业指导师傅的对接也处于形式化,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由问卷调查得知,约有33.59%的学生认为企业偶尔开展企业方面的文化教育,并且缺少规划性;约有21.92%的学生不认同企业的文化价值,这也说明企业对实习生有关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有些欠缺;有29.05%的实习生反映,企业刚开始会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对岗位进行操作培训,后来就没有了。这表明企业在安排师傅进行岗位指导对接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缺少持续性。

图3 企业育人文化制度不足之表现
2.2企业管理制度的严格化
    中职学生多数自律性较差,逆反心理教强,部分学生不情愿受严格制度的约束。由图4可以看出,23.22%的学生认为企业考勤制度过于严格,对几乎不批假的现象很有情绪。企业无计划的加班现象一直是学生反馈较多的问题, 36.96%的学生基本能接受无计划加班,他们希望企业可以合理安排(偶尔加班),如果经常加班,一定要提前告知学生。针对严格的管理制度,多数学生整体上还是可以接受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企业应该结合中职实习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

图4 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化之体现
2.3  学校顶岗实习制度不完善化
        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实习政策的有效宣传、顶岗实习前、中、后方案的合理制定以及相应管理制度和考勤制度的协助拟定都直接影响着实习过程的顺利开展。然而,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政策宣传、思想教育等方面做的不太充分,导致了学生在实习前期很不适应,也因此对企业的管理和业绩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影响,反馈结果见图5.

图5 学校顶岗实习制度不完善之表现
        由图5可知,岗前接受学校培训的准实习生仅有10%,岗前接受思想教育的实习生有12%,学校对实习生进行合理选岗实习和跟岗管理的有25%。这也充分说明,学校需要加强顶岗实习的岗前集中培训以及相应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加强合理为学生物色实习单位,并加强跟岗的过程性管理。
3.岗位人际关系不适
   调查数据显示,实习生与企业员工相处融洽,能和睦相处的占60.44%,基本融洽的占30.48%。实习生之间能和睦相处的占66.41%,实习生之间相处基本和谐的占18.81%。实习生与企业管理员相处融洽的约为40.34%,相处不好的占13.10%。实习生与带队教师相处很好的约为42.02%,相处一般的约为49.81%。

图6 顶岗实习学生岗位人际关系之表现
         由图6可知,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需要进一步沟通和交流,企业相应部门需要设法找准他们之间的契合点;实习生之间的团队精神需要凝聚,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员需要深入一线,走进实习学生中间去多了解实情、多关心爱护,进一步促进彼此关系的和谐化;带队老师仍需要多了解实习生生活上和情感的困惑,多关注实习生,以此获得学生更多的信任,缓解彼此间关系的尴尬。
四、讨论与建议
1.“三元”发力促快速成长。
        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造成岗位身心不适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和企业两方面造成的。其中学生自身原因主要由学生独立性差、行为习惯不良、适应环境能力弱致使岗位角色转换不畅通。企业本身主要问题是育人意识淡化、课岗对接差别大造成实习生工作意识不强、责任意识弱、奉献精神缺失使得实习生岗位身心不太健康。因此,学校、家庭、企业要各尽其责协同发力,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1)家庭的支持是“助手”。
        目前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认识一知半解,对顶岗实习的意义的理解浅薄,对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习也不太支持。另外学生家长对孩子在顶岗实习期遇到的问题也较少关心,有些甚至渗透负能量的思想。这样造成孩子对顶岗实习有很大地抵触情绪。因此,家长要积极关注国家有关职教政策,对职教有清晰地认识,对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价值有很准确地定位。积极鼓励孩子进行顶岗实习,帮助孩子减少对顶岗实习的抵触情绪。另外,家长要加强孩子独立性、良好习惯养成的培养,增加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得孩子愿意参加企业实习,缩短角色转换的时间。
        (2)学校的落实是“推手”。
    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前、中、后的宣传、教育、跟踪管理都直接影响着实习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尤其是岗前的宣传、教育等对学生较快适应实习岗位,促进角色快速转变起着关键的作用。图5可见,学生在实习前接受岗前培训的仅有10%,接受思想教育的仅有11%,这充分表明学校在学生实习前的工作不太够。因此,学校要加强实习生岗前的相关培训,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整体上对企业有个印象,为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实习做好思想上的缓冲。同时,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模拟真实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工作的环境、生产的流程等。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协同企业加强学生实习前、中、后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岗位工作意识、团结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关于学生的纪律性、行为习惯等的养成教育,学校要狠抓不懈,为学生进入企业后恪守企业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3)校企协同是“快手”。
        图2可知,约30%的学生要求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一致,这表明实习生希望通过实习环节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近30%的学生认为企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形式化。因此,学校要积极和企业深入沟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习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以迎合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提升专业技能,践行理论+实践的育人理念。同时,企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方面的规划和引导,促使学生尽快了解企业、融入企业、了解未来行业发展所需,以此增加企业的内涵的影响力。
  2.“双主体”强化校企双方新责任
        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其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提高工作能力,使学生达到从业基本要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2] 企业文化是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实习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企业师傅帮扶指导有效促进实习生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图3可知,实习生认为:企业文化熏陶力度不够的约29.05%,实习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匮乏的约21.92%,企业师傅对接缺失的约33.59%。   
        因此,企业要真正落实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之政策,完善育人体系。一方面要植于中职生顶岗实习之要求、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之目标,切实拟定企业文化宣传、教育之方案。另一方面企业要本着实习生职业素养提升之需要,积极策划并针对落实有关实习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教育。最重要的,企业要切实际制定并落实企业师傅帮扶之措施。
3.双评价”衡量人才培养新规格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处于同样重要且必需的主体地位,校企一起研究育人标准及实施体系,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在“双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实施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培养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工匠打下坚实基础。
        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标准中第四条规定,顶岗实习应当按照育人为本为主要原则。作为顶岗实习的中职学生一定程度上说不能视为企业正式员工,因此企业有关岗位的管理制度也不能完全相同。企业应基于中职实习生制定具有弹性的管理制度,使得实习生对企业岗位管理制度逐渐适应。对于实习生反馈无计划加班的问题,企业可以深入了解抵触的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结合企业、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加班管理制度。
 4.“双渗透”涵养学校企业新文化
        “双渗透”是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文化互融的过程。利用“技能节”,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试点班更是将企业愿景、经营理念、文化精神、员工素养要求布置于教室中,并用企业名字给班级命名。学校文化元素也主动向企业渗透,使企业树立“优秀的企业既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更关注员工发展成长,培养优秀员工”的育人思想,校企共同树立“百年品牌、百年树人”的理念。这样的互动过程,涵养了校企新文化,丰富了双方文化内涵。
        长此以往,通过校企双方的相互渗透,学生和教师都将是受益者,学生更加的了解企业的文化及岗位要求,为后期的跟岗、顶岗实习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衔接;教师也从企业中的岗位要求、生产过程等有很大收益,从而及时的调整实际课堂的教学过程,实现课程与岗位互通有无。
  5.“双育人”培养未来产业新工匠。
        访谈得知,实习生与企业员工相处基本融洽的原因是企业有些老员工文化水平低,素质也不高对实习生经常有轻视、欺凌等现象。实习学生关系不太融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习生个人业务不熟练、工作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足等导致整体的工作业绩不能如期完成,其他同学也会因此事挨批评,为此就因此产生了彼此间的隔阂。
中职学生懒散、纪律性差、行为习惯不良、责任意识弱致使企业管理员在管理实习生时遇到很大的困难,也因此造成二者关系的尴尬。
        实习生与实习带队教师的关系一般的主要原因是带队教师平时与实习生的沟通不太多,很少主动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难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通常都是学生有问题时才能与带队教师沟通,实习带队教师很少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时间久了造成学生对实习带队教师有陌生感。
        因此,企业要对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员等进行动员,并鼓励他们对实习生施以关心、爱心。比如可以组织茶话会等形式增加实习生与企员工等的深入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谐。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实习带队教师的跟踪管理及相关的考核,增加他们的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奉献精神。
        总之,顶岗实习是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互相深入合作、担起育人之责任,目标一致,协同发力才能使中职学生顶岗实习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才能真正落实国家有关中职学校顶岗实习之政策,也才能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最终为学生的择业、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康海珍,发现“痛点”寻找“抓点” ──浅议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8.09.134.
[2] 张子胜,职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的思考[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20-21.
[3] 张新启;校企协同培育未来新工匠[N];《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04日第10版.
[4] 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年0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