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迎春
沂源县第二中学 山东淄博 256100
摘要:美术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更好更快速地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已成为一线教师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在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并未注重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导致很难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一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一美术;鉴赏教学;审美心理
引言
新课标中强调,随着美术广泛而深度与社会生活融合,教师应发挥学科育人优势,体现美术教学价值。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因受关注度不足、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学生学习兴趣淡薄等影响,难以体现出自身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只有关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使鉴赏课具有时代性、有效性以及创新性,才能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助力高中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等协调发展,为他们的个性成长奠基。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美术是一门集人文内涵和视觉美感于一身的艺术门类,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的感受。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方法,借助图像以及语言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艺术气息、特征和作用等,这一模式下的教学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的长远化、全方位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很少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分析和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教师必须认识到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和审美能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高中阶段是对学生审美观、审美能力影响最大的时期,高中美术教学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掘美的因素,并能引导其感受现实生活之美。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利用科学化、高效化的教学方式来增进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拓展其思路,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实现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
如今由于我国高考形势的逐渐严峻,“只有考上好大学方能改变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思想流传于今,这就不可避免地为广大教师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很多学校教师都过于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表面上看似安排了美术课程,实际上却经常被别的课程老师占用;二是学校的美术教学资源受到限制,美术资源主要包括专业的美术教师和美术教学设备,当今存在着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高的现象,这些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灌鸭式的教学形式,即没有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去设计教学计划,这就造成他们的教学目标不精准、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化,仅仅依赖于课本上出现的内容来为学生讲授,课堂教学环节没有穿插丰富的游戏或美术实践活动,此外,学校也没有引进先进的艺术教学设备以供师生学习,也未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综合以上因素不能保障学生依据自身的经历或美学知识对美术作品开展理智的鉴赏,也不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独具魅力,长期下去可能就会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高一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能力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意识,保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才能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审美能力打下基础。
(二)促进教学对比,提升学生审美判断
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意识,还应使其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当学生观赏艺术作品时,能够从艺术、现实的角度进行整体感知,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阐述自我理解、进行合理的评判。这就需要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审美意识的基础上,继而对画作进行认真观察、细节分析与美的感知,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使其具有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以包容、开放的视角看待艺术作品,感受别样之美。从而在师生互动、见解分享中,助力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让他们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避免鉴赏课过于循规蹈矩。
(三)增加更多直观性的鉴赏内容
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参与美术鉴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且让学生在自行观看和品味美术艺术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解析与评价,促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得到精神层面上的积极发展。不同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于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基于自身能力,对其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通过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鉴赏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对于一些瓷器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由于这些瓷器作品是古代文物,学生往往是通过影视资料来进行认识和观察的。如果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鉴赏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单一地讲解并让学生自主观看,将很难保障鉴赏学习的整体效果。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可以收集和整理一些陶瓷工艺作品,让学生在实际鉴赏的过程中配合自己的观察,通过亲手触摸来感受瓷器艺术作品的质感和纹理,拉近学生和艺术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讲解瓷器制作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
(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绘画的美
绘画本身就属于实践性比较显著的一门学科,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绘画是艺术的一大重要表现,因此,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当中,并在生活中积极感受和体验绘画的独特魅力,进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可定期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让其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借助这一方式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进行“色彩与和谐”这一章节有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领略四季的美景,春天可欣赏绿树红花;夏天可欣赏绿荷红莲;秋天可欣赏红叶遍野;冬天可欣赏雪花纷纷。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采用自己独有的方法把自然界一年四季的美景记录下来,并和自己身边的人分享,进而更加充分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与和谐,这样一来也能对其审美能力起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作用。
结束语
高中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审美心理构建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作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的肢体性能得到有效发挥;作为学生,应提高对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其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有两者做到有机统一,才利于实现教育的发展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140-141.
[2]马静.立足核心素养,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效[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146-147.
[3]张月馨.试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J].美术教育研究,2019(16):126-127.
[4]夏光.审美感知在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2019(28):67.
[5]王志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