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杰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中心小学 312000
摘要:《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下“学、练、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示让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从根本上提升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起点,要真正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回归教与学的本质,以“学—练—评”一体化为特征,让课堂充满挑战。体育跳绳是小学体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运用“学”,能抓准关键因素,明确技术动作;通过“练”,能创设学练环境,改进技术动作;通过“评”,能构建评价体系,巩固技术动作,激发学生跳绳积极性,提升动作技能掌握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如此本文以跳绳项目教学为例,浅谈了小学体育“学-练-评”一体化实践研究。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练评;体系;实践研究
一、小学体育跳绳教学的探究思考
学生跳绳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轻松达成更多的个数,跳绳测评轻松与否是由身体姿态以及技术动作共同决定的。影响跳绳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平肩、平视、支撑、呼吸等等。跳绳个数决定测评成绩与等级,因此个数多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跳绳追求更多的个数必须要做到跳绳稳定并且快速,二者缺一不可。稳定性意味着跳绳过程中尽可能减少间断次数,直至不间断是最佳效果;学生始终保持原地跳绳,不出现位移可以提高动作稳定性。跳绳速度取决于摇绳速度和跳绳时动作幅度,动作幅度越小,绳子的运动轨迹越小,摇绳速度越快。
二、小学体育“学-练-评”跳绳教学实践
1.“学”——抓准关键因素,明确技术动作。
(1)教学方法:抓重点、讲难点,创设环境学练赛。连续跳短绳的教学目标是在计时条件下追求更多个数,取决于三因素:稳定、快速和轻松。教师要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逐步突破各个因素,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环境供学生进行学练赛。
(2)学练方法:作比较、悟要领,环境学练挑战快。教师在快速跳绳技术方法教学时设计各种挑战游戏,创设学练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动作需求,笔者紧紧围绕关键目标“快”展开教学,用五个教学镜头来强调各个跳短绳动作要领,引导学生建立动作概念。教师在课堂强调规则,不仅巧妙地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的技术动作,还可以培养规则意识。同时,学生在各种学练环境中充分体验和感受不同技术动作达成的运动效果,运用观察、体验和感悟跳绳的关键因素“稳和快”,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跳绳技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最终达成事半功倍的成效。
2.“练”——创设学练环境,改进技术动作。
跳绳是综合反映学生跳跃能力和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的项目,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力量、协调、灵敏等多项素质的水平,属于反应身体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评项目。
由于该项目器材简便,较少受场地影响,锻炼效果良好,练习安全性高等特点,不仅是学生锻炼健身的良好项目,也成为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学生掌握跳短绳技术动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还需要拓展到课外学练来巩固和提高。教师结合课堂实际,合理布置回家作业,创造自主练习环境,联合家长督促学生加强练习,提高技术动作,加快动作自动化进程。依据学生实际练习效果,有序开展合作学练,加强有针对性地指导,不断改进技术动作,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技术水平。“小老师”自主选择“小学生”,一旦确定便“捆绑”成组,且共进退。“小老师”全权负责“小学生”跳绳动作指导,督促课间练习。“小老师”要不断思考如何让“小学生”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如何练习才能改进技术动作,提高“小学生”跳绳的稳定性。“小学生”只有被选的权利,必须要认真听从“小老师”的指导安排,不断改进跳绳技术动作,努力向“小老师”学习,争取进步。只要“小学生”不间断跳绳达成100个,便可成为“小老师”,同时宣布合作结束,开始争当“大老师”。笔者依据学生课堂跳绳技术“学”的情况,采用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跳短绳“习”的过程扎实落地。
3.“评”——构建评价体系,巩固技术动作。
如何甄别学生技术动作掌握情况,评价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运用不同评价等级“小学生”“小老师”“大老师”以及“教练”称号来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挑战欲望。依据评价等级不同,学生获取权利以及累计积分不同,且积分累计作为平时表现评价的重要依据。
教师提供“教与学”的平台,通过各阶段的测试评价发现每个学生取得长足进步,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地位。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练改进跳短绳技术动作,在追求稳定的基础上,逐渐加快跳绳速度,从而追求更多个数,逐步达成连续跳短绳的预设目标。由此基本掌握双脚跳绳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引导学生学习锻炼的方法,在生活中能灵活运用,锻炼学生灵敏、力量和协调等素质,最终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综上,“学——练——评”一体化课堂实践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不断实现转型与突破,还让“学有目标,练有方法,评有实效”真正发生。体育教师只有敢于实践且不断反思,才不会被教科书上标准的技术动作所束缚,才能真正达成“以生为本”的“用教材”教学。教师在技术教学时不必过于细化动作,但要精化学练要求,其余的让学生自由加工,通过学练实践不断地将动作技术趋于自动化。教师要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目标充分体验练习的乐趣,才能真正用“宽度”成就“厚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余力峰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S].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3]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国家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