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友善价值观培育是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现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依赖于各种社会条件,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良好个体友善意识的形成。当下,需要通过培育个体友善理念、开展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强化自身道德修养以及各种合力作用,进以促成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大学生;友善;友善价值观培育
一、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日益多样化,赋予了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其新的特点与使命,要实现从整体上全方位的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社会、高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合力,在培育中须坚持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一)坚持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就目的性而言,在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上,应注重个体目的与社会目的的相结合。一方面,社会目的应该是要能体现每个社会公民的利益和意志,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个人目的要能服务于个体的成长与成才,实现个体身心的和谐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两者不可偏废。既要关注青年个体,尊重个体差异,避免片面地以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为主导,完全遮蔽青年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回应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完全忽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规律性而言,要深刻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运用矛盾运动定律,判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推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解决。正如习近平同志提到:“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集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是要能兼顾历史传统、吸收文明精华、顺应时代趋势、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要能把握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如今的青年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分类指导,有的放矢,为他们所接受。更要积极探寻适合他们特点的友善价值观培育方式,借助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方式,坚持课内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QQ、微信、微博等媒体方式,把友善价值观教育覆盖于校园生活中,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二)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而言,在对未来愿景的描绘上,都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作为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国家和民族的整体价值追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美好构想与愿景,更是基于现实状态的实践运动。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与差距。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回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落差,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迷茫和冲突,而是要认真协调和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既要克服只强调理想性,不顾现实性的极端浪漫的理想主义,也要克服只顾眼前利益,抛弃远大理想的极端功利的现实主义,因为这两者都不是友善价值观培育应有的价值态度。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当前的大学生似乎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他们关注成绩、关注就业、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一切,更喜欢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来形容现状,而所谓丰满的理想,多数也是局限于自身利益。
同时,他们也想要拥有真诚的人际交往,渴望友善的社会氛围,但是他们又懂得趋利避害,熟悉狼性法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描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会觉得遥不可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局限于个人的小视野,对远大理想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引导,特别是要注重关照现实,树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念,做到“生活教育”。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有远大理想,但也离不开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友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演变的沃土,也是友善价值观认知和认同的源泉。既要关注大学生个体人生价值、理想目标的确立,也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鼓励大学生从现在做起,从现实的点滴做起,用包容、友善的心态正视现实,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大学生们要以宽广的视野、辨证的思维看待当下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在生活世界中消融、沉沦,或者无条件地迎合生活世界。唯有此,才能真正有助于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实现对策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实现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加强大学生对象友善观培育既需提升个人的友善理念、加强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提升自身修养等举措,又需通过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合力作用发挥其功效。
(一)强化个人友善理念
友善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落脚于大学生的个人意识能力的培养。为此,大学生对象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形成以友善情感、友善意志、友善信念为一体的引导机制,把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根植于内在心灵之中。第一,要使大学生对象明确人类社会生活需要友善,从而做到友善地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即要把实现友善当做自己的责任。第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加强自我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大学生应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正义、公平等品质融入个体的自我意识,以传统美德作为友善价值观教育的根脉,实现由古至今的美德价值转换。第三,依托于新型传播载体互联网,充分发挥个体自主性学习。现代互联网媒体逐渐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学习要将这一载体纳入到自己的实践中,重视微信、QQ等网络工具,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全面强化大学生对象学习友善价值观的自觉性、能动性。
(二)加强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
友善价值观需要通过大学生教学这一平台得以实现。首先,建立一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理论互动体制。友善价值观是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学习的道德品质,要让师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督导,将友善价值观念渲染于大学生文化中,巩固强化对友善观的认知。其次,积极开展大学生领域友善观培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对象对自身价值观准确定位的衡量标尺。要定期组织教育对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对象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志愿服务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行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知,实现友善价值观培养的知行合一,塑造完美的友善人格形象。
(三)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合力作用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实现是一项植根于社会实际生活的体系工程,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担负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从古至今我国都传承着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传统“家风”、“家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心灵。另外,社会也有其独特的地位,社会舆论是道德调节的手段与方法,对大学生对象的价值评价、行为活动、道德选择具有一定的导引效用。为此,社会要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友善舆论氛围,形成荣耻分明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友善观的实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在学校中,老师的行为举止、道德标准对他们影响较大,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教师要健全自身的道德行为规范,以身作则、主动引导,使大学生对象形成正确的友善意识、培育诚挚的友善情感、形成良好的友善风气。
[1]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27日
[2]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作者简介:林丽琰,(1999-11-)男,汉族,山东淄博,本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