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必要性、可能性及对策论析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李水苗
[导读] 处于适婚年龄的大学生是“父母”预备者,即将开启恋爱、婚姻、生育等人生课题,
        李水苗
        (滨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处于适婚年龄的大学生是“父母”预备者,即将开启恋爱、婚姻、生育等人生课题,处于学习家庭教育的关键期;高校是家庭教育对象、师资、资源的聚集地,是开展家庭教育的最佳施教阵地,因此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教育选修课既正当其时。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掌握家庭育人的科学知识,提升家庭教育素养和原生家庭质量,帮助他们实现从传统经验向科学育人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使千千万万和谐幸福的“小家“真正成长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牢固基点,以家庭成长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高校;家庭教育;必要性;可能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G78-4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四个第一”的高度对家庭教育做了深刻论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凸显了对家庭建设的重视以及家庭教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表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对新时代推进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确保人生教育真正落实、落小、落细的基础阵地。【3】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三大支柱之一,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形态,目前仍处于国民素质教育的边缘地带。事实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肇始和基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是教育大树深埋地下的“根”。家庭教育的良莠直接关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败,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作为父母的“预备者”,毕业结婚、毕业生娃水到渠成,在快速进入父母角色的背后是心理准备不足、知识储备缺乏、教养经验不足而引发的严重的角色迷茫和养育焦虑。在大学阶段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犹如“及时雨”,可以有效滋养年轻父母焦虑、迷茫的内心,为他们未来实践家庭教育保驾护航。
一、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公选课的重要性论析
        (一)塑造良好的原生家庭,建设和谐家庭
        人的一生当中有两个家,一是个体未成婚前的“原生家庭”,二是个体经由婚姻而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概念最早由萨提亚提出,她指出“原生家庭借助教养方式影响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4】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情感认知、行为习惯、安全感幸福感等,对个体的影响是终生的。然而,家庭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父母作为具有血缘关系的施教者,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处模式、行为习惯、情绪表达等会被孩子天然的模仿,表现出“行为继承”的特点和“代际遗传”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既可以有意识地改变或摆脱不好的原生家庭影响和代际循环,促进大学生由新手父母向合格父母的觉醒和转变,提升原生家庭质量和水平,促进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和谐,最终达到建设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的目的。
        (二)破解严峻的教育问题,促进自我疗愈
        近年来,以抑郁倾向、焦虑症、社交障碍、自卑自闭、动机缺失、无助感泛化等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行为偏差问题愈益严重,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凸显最深层次的内在根源在于原生家庭。破解当下高校现存教育困境的根本在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疗愈,帮助其完善人格、重建心理健康,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是重要途径。通过对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对过往家庭教育的反思,能够使大学生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更好的认识自己,省查自己当下的人格、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激励“行为调整”,从而打破原生家庭桎梏,实现自我疗愈,破解教育困境。
        (三)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高度繁荣,但正如学者们所说,“物质的列车匆匆驶过站台,精神却被远远抛在身后”,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育德在家的传统日渐摒弃,家庭作为伦理和道德之源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衰落,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家庭—社会问题,如未成年学生跳楼、10岁儿童弑母、北大学子弑母等亲子冲突恶性事件。此外,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长辛辛苦苦培育出了众多的啃老族、妈宝男、巨婴族等“新新人类”。这类因家庭功能孱弱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愈益凸显,倒逼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反思家庭教育,家庭问题重新进入决策者的视野。事实上,这些家庭悲剧背后有着相同的家庭教育境况:夫妻关系不和、亲子关系僵化、家庭情感冷漠、情绪泛滥严重、父母过度溺爱或过度忽略、过度逼迫等。如此家庭教育悲剧已经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衍化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因此,面向大学生群体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可以提高大学生父母的教育站位和教育素质,发挥好亿万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教育功能,履行好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职责,使社会因各家庭的幸福而和谐稳定,以“小家”幸福促“大家”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平安中国。
        (四)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践行大学使命
        自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但不得不承认:高校对与大学生相关的婚姻、爱情、亲情等人生课题的教育引导开展不足。事实上,“家庭、婚姻、爱情、血缘、亲情是人文情怀的基础,”【5】是个体走向成熟、完成社会化蜕变的根基,情怀比知识重要,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性格、信念、情绪、意志、兴趣、情怀、视野这些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远远超于智力因素。因此,将公共家庭教育引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弥补人文素养缺失的不足,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起建立幸福家庭的良好信念,为将来成长为优秀父母打下思想知识基础。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将家庭教育引入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大学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上的集群优势和集聚效应,纾解政府公共家庭教育服务提供不足的压力,承担起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任,下好家庭教育先手旗,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父母。
二、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的可能性探析
        (一)大学生既有知识思想储备,又有成家立业的现实需求
        学习怎样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课题。在什么时间学,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大学阶段开展专业化、系统化学习,既未雨绸缪,又正当其时。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毕业结婚、毕业生娃渐成常态,具有成家立业的强烈现实需求,正处于学习家庭教育的“关键期”,准父母们在此时此地接受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够有效提升他们为人父母的“教育素质”,为日后科学育儿打下坚实的思想知识基础。另外,大学生群体在生理、心理上均渐趋成熟,具有学习先进家庭教育思想知识的能力和潜力,能够对家庭教育现象产生共情与否的分辨。
        (二)高校既有资源条件师资,又是自我重塑的理想环境
        进入新时代必须要将家庭教育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上,让新时代教育大业赢在起点上,高校则是推进公共家庭教育教育服务的重要阵地。

高校不仅是高知大学生群体的聚集地,更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高层次的师资队伍的聚集地,有条件、有资本和有实力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大学环境自由宽松,是完成自我重塑的理想环境。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尝试。
        (三)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政策视野,为高校开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代中国长期陷于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深重灾难中,建国后国家忙于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家庭教育长期处于国家政策视野的边缘。近年来,因家庭功能弱小、家庭教育失范而导致的家庭—社会问题涌现,倒逼国家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政策视野。除前文讲述的未成年学生跳楼事件、10岁儿童弑母事件、北大学子弑母事件、青少年犯罪事件、母亲投毒杀子事件等家庭悲剧事件外,还出现了留守儿童问题、二孩教育等家庭发展问题,均推动了家庭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通识课提供了政策支持。家庭教育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参与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将公共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是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四)国外家庭教育发展成熟,大量实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国际上看,家庭教育在美国兴起和繁荣,并迅速刺激了全世界。在美国,平均每80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称家庭教育称“家政素质教育”,并将其作为提高个体素质的重要环节,从1873年美国大学便开始设立家事专业,家政学在美国己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二战后的日本,在大学开设家政学课程,由先前的选修课变成后来的必修课,并于1994年就通过《家庭教育手册》向大众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也都重视家政素质教育。我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学发展起步较早,设立了家庭教育学的本、硕、博学位,并于2003年颁行了《家庭教育法》及相关系列法规。总体来说,国外家庭教育起步很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家庭教育学学科体系,且有固定的教材与较为完善的学科内容,迈入了系统、规范的专业学位培养阶段。因此,国内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已有的有益经验,推进家庭教育课程化尽快步入正规,并快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三、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通识课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增强高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的主动意识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连续、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更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运作的系统过程,家庭教育则是系统工程的起点,是具有独特教育目标、教育功能的独立教育形态。事实上长期以来,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延伸,家庭教育一度出现了“学校化”的异化倾向:家庭教育偏离道德人格教育的核心,重智轻德严重,错位变成“第二课堂”、“补课班”,家长则成为学校老师的“助教”,家庭教育的独特教育职能愈加被削弱。
        长期以来,作为对未来人口素质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一直徘徊于素质教育的视野之外,缺失于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高校缺乏开设家庭教育通识课的课程意识,对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父母亲职教育处于无意识状态,错失对大学生进行家庭基本教育素养培训的最佳时期。目前,高校推行家庭教育依然处于朴素自发的阶段,并未面向全体学生,甚至众多高校缺乏开设意识。因此,呼吁国家教育部门对此进行宏观引导,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家庭教育的课程地位,将家庭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在高校推广,积极营造注重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政府应推动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鼓励高校设立家庭教育工作室,集聚教育资源支持高校以家庭教育讲座、家庭辅导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努力整合全校资源,遴选有意向、有基础的教师组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家庭教育公选课,以点带面推进高校家庭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二)科学进行课程定位,明确高校家庭教育课程的独特地位与性质
        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是一个比较稳妥的试行方式,既可以达到通识教育、提升素质的目的,又能为家庭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积累经验。高校在组织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时,首要问题是正确界定课程地位和课程性质。如前所述,家庭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在推行过程中可以先从选修课入手试行,让全体在校生在本科教育阶段至少选修一学期的家庭教育课程,确保精准供给、全员覆盖,唤醒大学生群体的家庭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关于家庭教育课程性质界定,要明确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它更关注学生家庭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课程性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学科属性上,家庭教育学融合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内容,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
(三)合理编排课程内容,科学进行家庭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特质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家庭教育课程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因此,家庭教育公选课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组织编排。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本课程属于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开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育儿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方法,并能结合案例学习及原生家庭教育体悟形成教育反思,自觉主动成长为学习型父母,培养终身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能力,为成为合格父母打下坚实的思想知识基础。其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从宏观上说,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标准为根本遵循,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编排综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有益成果以阐释家庭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从微观上说,要统筹编排儿童成长发展规律,系统学习胎教与优生、婴儿发展理论、幼儿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青少年发展理论、父母教育理论(包括父母素质、父母情绪、教养方式、自我教育)等内容。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理论部分以讲授法为主,在实践讲解部分以案例收集、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为主,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方式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采用团队交流、学生自学的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和技能。
结束语:
        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形态的基础,大学阶段是家庭教育素质构建养成的最佳时期。目前学校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己不可能单独撑起一个完美的教育空间,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家庭教育几乎是以“缩影”的方式涵盖了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因此,只有先打好“家长教育”这个“地基”,建好“家庭教育”第一层“楼房”,才能建设好“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将家庭教育纳入高校通识教育视野,不仅可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而且可以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发挥家庭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的教育优势和教化功能,从家庭始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以千千万万个好家庭托起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注释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6-12/15/c_1120127183.htm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第2版.
【4】【5】韩蓓,高瑾.高校开设公共家庭教育课程论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作者简介:李水苗(199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滨州医学院助教,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家庭教育研究。
保留基金:本文系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项目(BY2018SKJD04)最终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