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拓展性作业张开“有效”的翅膀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李莉
[导读] 基于作业改革的有效实践,本文探索并例举语文拓展性作业设计的三条策略:设计凸显本体,多角度向教材拓展
        李莉
        (义乌市前洪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 基于作业改革的有效实践,本文探索并例举语文拓展性作业设计的三条策略:设计凸显本体,多角度向教材拓展;设计立足实践,多方法向学科拓展;设计关注发展,多渠道向生活拓展。
        关键词:拓展性  教材 学科  生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把学会的“语文”应用于生活之中,再把生活中的“语文”能够通过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用自己的观察、想象、思考提炼成新的“语言文字”。因而,作业练习成为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却存在着诸多弊病,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令学生望“业”生畏,味同嚼蜡。
        为改变当前作业弊端,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了拓展性作业的设计与运用,拓展性作业基于文本资源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跳”出文本“围城”,扩充资源内涵,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挖掘作业设计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作业练习,从而实现认知上的第二次飞跃。
        策略一:设计凸显本体,多角度向教材拓展。
        设计拓展性作业的思路不能局限于由教材向外拓展,首先应着眼于教材本身。作业设计,也要时刻关注语文本体,以提升学生的言语水平为目标。
        角度一,内化语言,有意拓展。语文作业设计应大胆摈弃传统语文作业拘泥于字、词、句、篇的机械、割裂和僵化的练习做法,开掘学生的言语潜能。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有效的是“多词写话”这一种形式,要求学生“能用上几个词语就用几个”,考虑了不同学生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思维的快慢等因素,正视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在练习中既有效积累词语,又能准确找到词语间的联系,将不同词语置于同一语境中,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写话后,又让学生上台尽情朗读,充分评议,给学生创造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角度二,主题提升,顺势拓展。拓展性作业设计应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充分注重语文教育的内涵,顺应课文的情感流向,顺应课堂的流程进展,做到水到渠成,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角度三,创造文本, 多向拓展。文章有跳跃性,利用课文的空白点,是进行作业拓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设计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创造力。
        策略二,设计立足实践,多方法向学科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整合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从而实现“1+1>2”的整体功能。
        方法一,声情并茂,配乐朗读。

在《听听,秋的声音》,在课堂中学生已经对于全文有了整体的理解,于是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请你为《听听,秋的声音》配一段优美的乐曲,和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诵,明天我们来举行一个朗诵会,我们来评评谁找的乐曲最合适,谁朗诵的最动听。”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第二天的朗诵会可为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方法二,诗情画意,作图配文。在学习写景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直观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如学完《火烧云》、《荷花》等写景文,让学生画一画文中所描写的美景;学了《北京》一课,让学生画画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图。新颖的作业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方法三,取之有道,信息集成。学习了《恐龙的灭绝》一课,我鼓励通过课外阅读、上网冲浪等各种途径,了解更多的恐龙种类和特点,收集科学家对恐龙失踪之谜的种种推测,然后自己搜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集成,续写课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未脱离文本内容,视野又得到了有效的开拓,同时又培养了信息处理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方法四,实践操作,动口动手。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后,通过动手实践加深文本理解,进而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如学了《玩出了名堂》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一样小作品,明天进行小制作比赛。”通过制作,让学生体会到在玩中有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策略三,设计关注发展,多渠道向生活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得外延。语文拓展性作业设计的重要路径是向学生的家庭生活、生活生活及自身和周围人群生活拓展。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形成语文能力。
        渠道一,知识积累,夯实基础。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业设计应为课堂内外搭建知识积累与运用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关照自己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解决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在答题中学会迁移,得到发展。
        渠道二,阅读引路,丰富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阅读成为学生最重要的第二课堂。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须补充,它也是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并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渠道三,作文起步,放飞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关注大事、关注人生。每一天,生活总是能带我们新的变化,大街上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小路口沾着口水点钞的小摊贩。生活很丰富,在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唤起作业的热情,给予成功的体验。让开放的课堂拥有自由、灵动、开放的拓展性作业,让我们的孩子在练习、思考、实践中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实现认知的第二次飞跃!


参考文献:
1、《名师作业设计经验》  肖川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梅林看课堂》        吴琳著     百家出版社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作业的有效设计》  施青濒  《上海教育科研》  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