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黄宝珍
[导读]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黄宝珍
        (南安市新联小学  福建南安   362334)

        概要: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3、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关键词: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而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已成为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新技能之一。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某些事物或活动带来情绪感染而引人入胜所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于事物所导致的结果具有意义而发生的。在学习中两种兴趣缺一不可,缺乏直接兴趣,学习就枯燥无味,没有间接兴趣,学习无法长久持续。这两种兴趣味达到有机结合,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味的童话故事,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我曾听过一节课《商不变规律》,教师利用课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白兔在买烧饼的路上被狐狸五兄弟的烧饼广告弄糊涂了。广告分别是:狐老大的240元可买40个烧饼,狐老二的480元可买80个,狐老三的4800元可买800个,狐老四的60元可买10个,狐老五的24元可买4个。小白兔到底该买哪家的烧饼最合算呢?教师让学生帮助小白兔算一算。通过计算后得出烧饼的单价都一样,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引入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美国的教育观也是主张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显然自己能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好的问题若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或数学材料中挖掘好的问题“原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良好方法,还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共生效应”。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数量上、图形上、关系上)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再出现“一个大拇指大概1平方分米”的笑话了;其次要鼓励学生提出真实存在的问题,即他们确实感到迷惑的、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再次要恰当地把握好问题的空间,也就是问题探究正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跳一跳”才摘得到;最后应重视培养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因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教学在往往会派生出许多新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让他们明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所以提问和质疑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三、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合作释疑。
        独学而无友,孤陋寡闻;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营造出一个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氛围,孩子们便会集思广义,扩大眼界,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各自的见解。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检验和促进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讨论的形式,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组织能力的强弱、兴趣爱好的异同,尽可能地鼓励自由组合;要讲求合作、探究的实效性,要明确分工合作,使每个成员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要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例如,在教学口算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提供了3种动物的只数:“小兔58只,小狗20只,小羊9只。”要求学生任选其中的2种动物,算算它们一共有多少只,并列式解答。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3个不同的问题,1是小兔和小狗一共多少只?算式是58+20;2是小狗和小羊一共多少只?20+8;3是小羊和小兔一共有多少只?58+9;前两题都是两位数加整十数,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都是会做的。第3道算式“58+9”则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进位加。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查阅资料,揭开谜团。
        小学阶段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上网访问、参看回书等方式去寻求答案这样不仅能解决课内发现的问题,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如在教学“世纪”这一时间单位时,有学生提出“2000年是二十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的问题。我并没有将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的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网络、书籍等工具查找权威的定论,然后再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牢牢地掌握知识,又能从中体会到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还能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动手实践,解释疑问。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我将讲台摆摊设档模拟商场购物,传授“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买笔、球等现实活动,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模拟现实实践的购物,在简明、安全的课堂里学习解决问题,允许使用计算器计算总价,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延伸“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并且让学生了解购物的“选择商品——观察单价——购买数量——计算总价——付款(有时出现不足或找回)”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让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解决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任何教育都是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教师反复渗透、巩固、强化培养的。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头脑,最终才能养成良好的联系实际思考的习惯,并且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作者信息:黄宝珍,女、汉族、福建省人、小教本科毕业、毕业于福建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