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景物描写鉴赏方法的指导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许文斌
[导读] 景物描写是初中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
        许文斌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十二中学
        摘要:景物描写是初中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是实践语文百科之母的一种拓展。初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传授,一定要做好知识的传授,循序渐进地完成由认知到写作的转变。景物描写方法指导:一、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二、多种感官角度的结合三、动静结合四、虚实结合五、掌握描写顺序
关键词:景物描写、鉴赏方法、指导、修辞、感官、动静、虚实、顺序、领悟、运用、积累
         一、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景物描写要调动学生形象性思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关键在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恰当的语言表达有多种方式。最基本的是修辞方法的运用。运用比喻,拿我们生活中了解的事物来比喻类似的事物,便于大家理解和感受,丰富人们的感知形态;拟人,通过赋予事物人格化的表现,让某种事物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这样,便于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受来感知景物的特征;夸张的运用,能够夸大某种事物的特性,从而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加深人们对谋事物特性的理解;对比修辞的运用,通过两种事物的比较,让人们从相反方面感受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更能让人感同身受等等。除了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外,我们还要引领学生品味恰当词语,其中动词、形容词、叠词的运用为重点。这些训练的重点放在基础课文朱自清的《春》这一课上。例如,从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到“野花遍地是:杂样,有名字的,没有名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咞眨的。”
        本段中“让”“赶趟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各种花竞相开放的勃勃生机;“火”“霞”“雪”喻体的运用,生动形像地表现出了成片成片的花树满身遍野情态,
        在人们的世界里展现出了一种旺盛画面,给人你振奋,给人以希望;“闹”字运用的非常巧妙,闹写出了蜜蜂之多,从侧面写出了花的繁茂,而且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甜味,闹字也写出了蜜蜂随心所欲飞舞采蜜的情景,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眼睛”“星星”写出了春回大地后,花儿刚刚绽放,绿草青青地原野上,花儿的开放是那么的清新可人,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眨”写出了动态,让人感受到微风吹过,花儿摇曳的姿态,动静结合,展现出春天大地的无限活力。
        语言的运用需要结合课文去体会,一定要落实到孩子们切身的感受,感悟作者用心的语言描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春天的特点。
         二、多种感官角度的结合
        在写景时,如果能够掌握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知识运用,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就会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看得见,摸得到,听其声,嗅其味,有身临其境之妙。这样需要我们从他们所学的积淀中把知识提取出来。例如:朱自清在《春》中报春风写得有感情: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你”;从嗅觉上感受“新翻泥土垢处心气息、青草味、各种花香”。再如,范仲淹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渲染了边塞的苍凉壮阔和军营的战事紧张。
        自然界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诗人作家在作品中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注意用色彩的搭配,为我们展现一个魅力无限的艺术境界。如李白的《送友人》中运用“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几个意象,构成分别前一幅寥远而伤感的图画,烘托与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心情。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色彩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这当中“黑色”“胭脂色”“紫色”“秋色”“红色”“玉色”“金色”组合在一起,组成一副副瑰丽的画面,有慷慨激昂准备战斗的画面,有战斗后悲壮惨烈的画面;有敌人嚣张不可一世的画面,有秋天里凄清惨淡的画面,有连夜行军突袭敌军的画面等等。
        从多方位立体观察景物的构思方法,经过实际的训练,就能掌握方法,丰富学生的感受,丰富学生形象性的思维。
         三、动静结合作家
        作家、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或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或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一方面是表现景物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描写,起到互为衬托的作用。例如,郦道元的《三峡》描写秦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崖瀑布,飞漱期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将三峡春冬之时水流清澈舒缓,山水树木相映成趣,色彩各异,秀丽隽永的景色呈现出来;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句,“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衬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乡村静谧安详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吴筠的《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的山,其中写道,“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将静止的山写活,化静为动,写出了富春山高耸入云的气势。又“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句,即表现出富春山的勃勃生机,同时又以动衬静,写出富春山的幽静特点,使人如临画中之境。
         四、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往往还要用上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是作者想象之景,实指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色。在文学作品中,虚实结合就是想象之景和现实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两者之间往往相互渗透、转化,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进而丰富艺术形象,拓宽艺术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初中课本中选入的毛泽东的两首词《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需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他的诗词中,借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眼前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阔达的胸怀。。又如,东汉末年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诗人面对波澜壮阔,包罗万象的大海,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五、掌握描写顺序
        成功的景物描写,既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突出景物特征,还要遵循一定的描写顺序,否则就是美词艳句杂乱无章的堆砌。诸如远近的变化,高低的错落,俯仰的结合。掌握了这些描写顺序,品读优美的景物描写,空间感就强,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是立体的画面,进而获得入境的心理体验。初中课文《老山界》一课,是对学生进行这个内容训练的典范课文。引领学生细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明确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通过什么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和观察角度是怎样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再写山峰,最后写四周的山;观察角度:仰视、平视、环视。通过这样的描写顺序,加上各种感官和修辞等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具体表现了红军战士战斗生活的艰苦和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乐观主义精神。最后告诉学生所有的写景顺序都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合理的设计。
        综上所述五点景物描写的方法,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使用到的。在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经典语段或古诗中加以巩固练习,定会循序渐进完成由领悟、运用、掌握、内化到语言积累的过程。为学生由阅读积累到写作实践的质的飞跃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建文.浅谈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7).
        【2】张光胜.浅谈初中语文景物描写的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000(011):2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