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海平
靖远县北滩镇红丰学校,甘肃 靖远 730600
摘要: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说明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说明文趣味性较低,并且缺乏故事性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因此,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抵触说明有的学习。从教师这层面进行分析,部分教师对说明文的教学工作也不感兴趣,其认为说明文的教学环节并不形象生动,并且也没有存在较为深刻的内涵需要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只能简单的进行说明方法的讲解。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说明文的教和学都没有存在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新课标;事理说明文;教和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逐渐落实到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来,指导着我国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哪个学段,语文都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统一。对于初中说明文教学来说,通过对近几年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梳理,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事理说明文为重要组成到初中说明文具有较强的教学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储备,建立起科学的思考方式,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新课程改革标准背景下事理说明文的教和学展开研究讨论。
一、事理说明文概述及特点
早在清末龙波纯的著作中就有了说明文这一概念,但是并没有形成特别广泛的影响。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在由叶圣陶和夏丐尊所著的《国文百八课》这本语文教材中,首次对说明文这一类文学题材进行了明确,并将其确立为和记叙文、议论文处于同等地位的文学题材[1]。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文的界定有较多的说法,但最常采用的是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其将说明文定位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说明和阐明事理的文体,说明文主要存在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科学知识,能够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事理说明文作为说明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说明科学道理,对部分现象所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内在规律进行阐述。事理说明文具有较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说明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于事理说明文来说,其主要内容就是说明一个事例,这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必须具备客观科学的特点。事理说明文内容包含广泛,可以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无穷,小到如细小分子一般。同时,事理说明文在进行内容呈现时,不能夹杂较多的个人情感,作者需要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对事情进行阐述。在现代中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所涉及的内容是那些已经被得到公认的知识和道理,所以也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特点。
其次,从语言上来看,说明文又具有准确性和普适性的特点。与小说或散文类的文学作品相比,说明文的语言更加质朴,其中也不掺杂太多作者的情感色彩。对说明文进行细细赏析可以看出,作者的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每一个词语的使用都是独特的,这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提升了说明文语言应用的准确性。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将需要说明的是理明确的告知读者,使文章更容易受到读者的信服。
最后,从结构上进行分析,作者在进行事物的介绍或事理的说明时,必须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序[2]。特别是对于事理说明文来说,文章的结构是循序渐进的,从浅显逐渐向深入发展,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引导读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读者对于事理的认识能够逐步加深。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说明文的阅读,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能够看出文章结构的严密性。通过作者层层深入的研究,不仅清晰地阐明了事物的道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逻辑的严密性。
二、初中事理说明文教学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在此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现代教育的核心逐渐从人文向着人文和科学综合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需要人们在进行科学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实现对问题的分析。对初中学生进行说明文教学,不用其中周密的思维和严谨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锻炼理性思维。
一方面,对初中学生进行事理说明文的教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科学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每一个社会人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学校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实用类文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而其中占比最高的教材选文为事理说明文。教师进行说明文教学,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时,学好说明文还有助于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一方面,对于现在我国初中教育来说,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独立的各级各类人才[3]。初中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主要包括德、智、美等几个方面,其中帮助学生实现智的发展的基础就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储备。对于学生来说智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决定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实现提升和增强的。初中学生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以事理说明文为代表的说明文的存在对学生抽象性和科学性的思维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对初中学生进行视力说明文的教学,也符合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提升和发展,进而有效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性和严谨性是说明文的重要特点,因此针对初中学生进行说明文教学,帮助学生扩充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三、初中事理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从教学目标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教师教学目标制定过于片面化,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常常脱离于三个目标维度之外[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塑造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事理说明文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像这三个目标进行紧密联系,长此以往,学生进行事理说明文知识的学习变成了应付工作,并没有真正实现学习目标。
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分析,目前教师针对事理说明文的文本内容教学以及具体内容的处理,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背道相驰,这就使得教学内容太过于宽泛,丢失掉了语文原有的韵味感。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也没有对事理说明文中所包含的科学价值和严谨性进行充分深究,过于开发有利于文本之外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导致许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因素过多干扰课堂教学本身。除此之外,因为事理说明文本身具有严谨规范的特点,这就是的教师很难分清教学主次和教学重难点,线圈将教学重心放在篇章知识的梳理和说明方法的讲解上面,没有条理性,也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从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分析,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但是在初中语文事理说明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将合作探究教学全面落实和应用,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同时还容易造成学生片面理解说明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面,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新课标背景下事理说明文的教和学
(一)创设有效教学环境
事理说明文教学到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说明文内容涉及到人和自然生活的多个方面,并且作者进行说明的对象也是处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的,因此教学活动和说明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若是教师不能够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那么时空距离就会逐渐被拉大,学生也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事理说明文的学习[5]。举例来说,在进行《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室不能把教学重点仅仅局限在文章教学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引导学生对云进行观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打破事理说明文教学环境的限制,使学生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云的形状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事理说明文在初中课本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也是中考必须考察的内容之一。因为说明文本身科学性和严谨性较强,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不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说明文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过程经济合理安排,尽可能缩短学生和说明文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就是要找准说明文的切入点,带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加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事理说明文中包含较多的信息,有的和文体知识信息相关,有的和说明对象有关,其中涉及到较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一方面,教师需要将这些知识逐渐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事理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指导作用,将事理说明文和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利用自己的说明文教学经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依据,当学生面对困难时予以必要的解答,向学生传递正确信息,逐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6]。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抓关键词等方式,按照说明方法,对关键句子进行勾画,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捕捉。
(四)实现实践与事理说明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说明文本身是实用类文体中的一种,所以说明文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初中教材中的事理说明文进行分析,其中所涉及的对象大多数和动物以及前沿科技信息有关,这就是的说明文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前瞻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说明文所描述的内容,是文本教材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推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锻炼,实现课内课外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发展。
(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魅力
事理说明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基础知识,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说明文语言的教学。在较多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中,说明文会对一些科技前沿的信息知识进行介绍,但往往这些知识都是远离我们的生活的,也会比较晦涩难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体会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那么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文章和学生之间的界限,教师就是很好的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明白文章的描写内容,真正体会事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凸显出事理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和教学价值[7]。
五、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同时文学结构整齐,与记叙文和散文的文体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在目前实际教学中,初中教师针对事理说明的教学还存在有较大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事理说明文的内容,带领学生能够体会和感悟说明文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说明文的学习兴趣,实现事理说明文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尔杰.事理说明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思路——统编《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9,1036(08):12-14.
[2]李华方.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J].科学咨询,2019(23):117-117.
[3]张向英.实施"八步"教学,实现高效课堂——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新授课教学[J].文教资料,2020,000(010):184-185,203.
[4]张兆林.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思考[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9(5):51-51.
[5]江萍.找到"这一篇"说明文的特质——《生物入侵者》文本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05):P.270-270.
[6]曾波.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兴趣培养[J].中外交流,2019,026(032):370-371.
[7]陈成.科普作品的人文温度——谈统编教材说明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