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萍
摘 要:群众路线不仅是我党发展的主要生命线,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正式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发展不均衡以及社会阶层变化等各方面问题,对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提出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如何应对这些新挑战,优化群众路线的实施路径是本文将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新时代;挑战。
1.前言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建设和不断发展的核心。所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在群众路线基本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发展经济,才能确保革命事业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是说,只有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爱护和拥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我国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改变,对共产党队伍建设和发展提出的要求也随之进一步提高。本文将从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入手,分析如何在新时代、新挑战之下,让群众路线走的更宽、更远。
2.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中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创造出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而且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革命现状紧密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群众路线理论产物,为我国革命事业取得最终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西汉《新书·大政上中提出的“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相关相关理论,不但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内涵完整的呈现出来,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古代君主必须充分重视人民群众身上体现出的伟大力量,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因此,我党提出的”群众路线“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为上思想而来的,其是一种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先进的指导理念。
2.2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会议上提出了“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指导思想,1928年7月,中共六大首次会议中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自此中国共产党正式确定了以群众为基础开展革命斗争的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夕,1943年的11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去劳动英雄表彰大会上,公开讲道:“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深入到群众中间,通过向群众学习,将群众的经验,综合积累在一起形成更有条例的方法与道理,然后再向群众进行宣传,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将为群众谋福祉作为自己首要的工作目标。”两年之后,毛泽东同志在阐述我党群众路线问题是明确了我党与其他政党之间明显的区别在于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严格的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要求开展工作。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积极应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补充和完善群众路线内容的重要性。比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理念,要求我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该理念为出发点。一直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都是群众路线在不同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实践基础。
3.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挑战
3.1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基层出现的矛盾也逐渐的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不平衡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主要指的是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比如,我国定西不地区发展速度存在的差异,导致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而城乡自己的发展不平衡,则主要指的是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虽然我国政府部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加快了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但是,仍然不能完全否定城乡差距的存在。另外,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非常明显,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一、二、三产业之间仍然未能科学和均衡,发展战略布局有待进一步做出改变。这些新时代下社会发展需求对群众路线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3.2新时代社会阶层发生改变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随之有了新的调整。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知识分子、社会管理阶层、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中注入了丰富的内涵。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各阶层的定义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全新的界定,农民阶层也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迅速适应了城市生活,不在参与农业活动,而是选择了打工、创业,逐步归位了工人阶级,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向着更加专业化、技术化以及知识化方向稳步的前进和发展。特别是“80后”、“90后”、“00后”等青年一代,正在诠释着知识改变时代、科技改变时代的思维模式。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至此,我国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在国家的扶持之下,农村的人才、技术、产业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农民阶级也不再是靠天吃饭,将新农民、新农村的风采展现出来。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多新型企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都成为了工人阶级的新成员,部分传统职业逐渐没落甚至被淘汰,时代的发展带来了阶层的变化,让群众路线有了新的要求。
3.3新时代人民诉求发生改变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为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的渗透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截止到2019年底,移动支付的普及率在我国已经达到了90%,很多一线大城市甚至高达97%之多,很多生物识别技术也逐渐发展,仅仅靠“刷脸”就能完成支付,在2019年,仅依靠刷脸支付成交金额高达1.18亿元,有报告表明预计到2022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6亿元。人们生活方式和发展思路的改变,带来了人们利益诉求的变化,很多人能够紧跟发展浪潮,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分配,这同时,触动了另外一部分的利益链条,而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利益受损群众心态失衡、不安或焦虑的问题,使其对共产党领导产生了诸多的不满和疑惑,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3.4新时代背景下来自党员队伍内部的挑战
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党员队伍内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研。一些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脱离群众路线等各方面问题,为党员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抬头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甚至于很多干部还出现了漠视群众,不思进取,甚至使用手中的职权填充自己日益膨胀的物欲,丧失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用的理想信念,迷失了自己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随着我国十八大上中央八项规定的提出,我党本着“刀刃向内”的决心,老虎苍蝇一起打,肃清了很多队伍内部的“毒瘤”,让我党公信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能否认,这样的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不但对良好党群关系的构建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随着人民对党和政府认同感的不断下降,党员队伍公信力的提升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肃清党员队伍中的“蛀虫”、“蝼蚁”,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中最重要的一步。
4.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路径探析
4.1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面临来自于各方面的挑战,我党首先要做得就是坚定信念,始终坚定得走群众路线,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执政的核心和实践指导。通过思想教育和各阶层党支部的学习,将统一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将群众路线的政治观点不断巩固。认真宣传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始终讲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我党精神作为重要人物,占领思想高地,用理论指导实践。邓小平同志说过,一旦我党脱离群众,党的发展必然也会脱离正确的方向。所以,我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导下,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开展党建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序开展。
4.2完善新时代群众路线体制机制
我国的体制机制都是我党紧紧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具体表现,但是制度的运转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因此,在全新挑战下,我国新时代群众路线机制体制也应当及时作出完善,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的选举、构成比例、如何代表群众等方面仍存在不全面、不具体之处,导致了制度在现实运转中存在漏洞。这种问题必须及时发现和堵住漏洞,充分考虑制度的实效性,让机制体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具体现实问题入手,细致化、科学化,避免脱离群众现象的发生。
4.3提高执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意识
提升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意识,真正将头扎下去,走到百姓中间,密切关注民生问题,将改善老百胜生活作为首要工作目标,在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同时,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真切得扮演好人民公仆的角色。切实提高党内监督水平,严格的按照从严治党的原则和要求,鉴定党员干部的理想和信念,防腐拒变,真正成为禁得起考验的队伍,为人民提供更加便利、高效、优质的服务,努力让群众享受发展成果,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才能够巩固我们的群众基础,直面挑战。
5.结束语
群众路线不但是我党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正直路线之一,而且在任何时代都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和壮大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将群众路线走好、走顺,需要我党凝聚共识,建立健全为民服务制度,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严格的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将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让为民服务真正成为共产党人的使命,才能不断巩固党群关系,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根基。
参考文献
[1]陶砥.论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要求、现实挑战与路径优化[J].桂海论丛,2018,34卷(5):26-29.
[2]李新宇,辛宝海.互联网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J].新闻传播,2019,(14):263-264.
[3]刘建涛,赵雪.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16卷(1):8-12.
[4]张建国.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所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市场论坛,2014,(10):20-22.
作者简介:黄亚萍(1985-11?),?女,?安徽宿州人,中共宿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学。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