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制造下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陈鹏杰
[导读] 近些年,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陈鹏杰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00


        摘要:近些年,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现阶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机械制造专业作为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制造理念下,扭转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机械制造专业向现代化、未来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这既是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和路径。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现代制造;教学改革
        引言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主要是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塑造和提升国际竞争的新优势,着力打造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促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这需要人才支持。笔者以下就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的要点进行梳理。
        1现代制造下机械制造专业面临的教学问题
        1.1教学方式未得到有效创新
        当前,在我国很多学校中,受到教师观念和意识未得到更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条件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虽然教学改革政策已经推出,但教学方式的创新工作一直很难完全实现。这与在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欠缺存在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在实践课上设置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方面也比较欠缺,这都导致很难满足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需求,而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通常很难让机械制造这种偏实用的专业得到对学生的全面教学培养;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教学方式都比较简单单一,缺乏多样性,也使得学生很难激发对知识的探索兴趣,难以培养主动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这也使得学生很难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1.2产学研的联系重视度不高
        机械制造专业是与生活实际应用非常密切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和具体的授课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进行全面的教学考虑,以实现让学生能够得到综合的能力培养。在实际工作进行中,要多重视产学研联系方面的建设工作推进,通过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建设相应的生产实习基地,并通过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实践授课讲解,这样也可实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进行,使彼此之间得到更好的了解,特别是可以做到让学生更早的熟悉工作环境,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也可方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工作的科学开展。但在当前实际工作开展中,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的,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这也使得很多教学计划难以得到顺利落实。
        2现代制造下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对策探究
        2.1立足学生实际,探索合理的教育改革
        不同于普通高中、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期促进学生们的就业。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学内容也要尽量贴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基于此,在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参考人社部的职业技能标准,调查与该专业相关企业岗位的用人要求和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充分结合学校承担的责任,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掌握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等进行合理定位,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确定机械制造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也要因时而变,引入全新的职教理念,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前期通过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学,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后期,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运用所学掌握实践技能,深化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稳扎稳打,为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打好基础。在“现代学徒制”理念下,让学生成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在运用所学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也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促使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真正为就业再添砖加瓦。
        2.2切实注重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
        在现代制造下,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中职学校应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方面,切实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更新和教学目标的调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使中职生走出校门后更好地走向就业岗位,与岗位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的同时适应企业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切实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注重办学模式的转变。目前设置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不同知识点间的逻辑性和针对性较为缺乏,在课程设置上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符,尤其是适用性较差。在现代制造下,要着力推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转型升级和技术更新等方面,更加注重自动化性能较强的高端设备的应用,通过增加数字化车间,加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等。所以在现代制造下,中职学校需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通过进入企业调研,才能更好地确保所采用的办学模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具体而言,要紧密跟上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促进新专业的拓展,确保所设置的专业更好地与区域产业前沿相对接。

比如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现代物流、纺织机电技术等专业可以作为专业设置的方向,而在此基础上要与中职课改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应尽可能地与地方区域经济相挂钩,在自选课程模块中,需要切实注重课程的开设,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注重对其职业方向的引领。二是切实做好与技能大赛的对接,加强对教学标准的调整。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个人综合职业能力;技能竞赛更加接地气,需要紧跟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既要将云工业机器人和云计算等纳入新的赛项,又要对常规竞赛项目内容不断更新。例如车工技术加工竞赛项目,竞赛任务可以设置为识图和绘图及产品加工工艺的制订与组合件,要求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安全文明生产,又要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要加强,比如制图软件应用能力、识图绘图能力、产品加工能力等,从传统的单一的实践能力,提升到识图绘图和制定工艺卡及实践操作综合能力。所以在机械专业建设方面,需要切实加强核心课程模块的设计,而这就需要加强机械制图和CAD绘图及机制工艺和车加工技术等核心课程方面的设计,并切实做好整合,同时应将技能大赛标准作为教学标准,把技能大赛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对其进行提炼从而形成经典项目,同时向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实施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让学生通过比赛享受和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从而使其得以全面发展。
        2.3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
        机械制造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的专业,通常仅通过教学演示,学生难以学到其中的精髓,得到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多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并多向学校建议提高实践基础建设工作。在具体的改革工作进行中,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应多加强实践训练教室的建设,要配备良好的操作环境和充足的设备。对于当前时代来说,应多增加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引入,以更好的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生产工艺及原理;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建立虚拟实训室,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机械制造新技术,也可方便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例如,可通过机械制造实践技能比拼竞赛的开展,让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完成各自的制造任务,根据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每项完成指标的分别打分,最终查看哪一组学生的综合得分最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教师也可以通过任务完成的反馈情况,进行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以下是实训内容。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实习企业的具体工艺和设备制定实习具体内容和方案。可考虑选择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了解工厂的主要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情况及生产中的主要工艺文件(如机械加工过程卡片、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等)。②箱体零件的加工:了解某型号机床箱体、箱盖(或柴油机机座、机体、活塞)的机械加工方法,并记录其工艺过程。分析箱体零件加工平面与孔系的主要加工方法。③轴类零件的加工:了解机床主轴、传动轴(或柴油机曲轴和凸轮轴)及其机械加工工艺并记录其工艺过程。了解某道工序的具体加工工艺(技术要求,刀、夹、量具,切削液等)。④齿轮加工:了解齿轮的机械加工工艺,并记录其工艺过程,分析滚齿、插齿加工的运动及特点。结合工厂的参观,简述磨齿、珩齿、剃齿等的齿轮精加工方法。⑤装配工艺:了解机床(或柴油机)整理构特点及其装配工艺;了解机床(或柴油机)装配后的最终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了解主要零部件在车间的检验情况,公差与技术测量在现场应用的实例。综上所述,实习内容可归为:毛坯制造工艺、热处理工艺、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机器的装配工艺和工艺装备的制造与维修。
        2.4遵循时代发展,打造专业教师团队
        教师综合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因此,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绝大多数学校也逐步构建了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师的日常教学。如钉钉教育平台,在考勤、师生互动、学情分析等环节中,实现了在线教学。学生们可以在该平台上根据学习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在线提交作业,由系统进行评价或者教师在线指导等。还有,慕课、微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等,都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程度,真正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教师教学,降低教学成本。对于那些专业知识较为深奥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教学,如设计PPT。PPT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结合书本知识,必要时还可以插入某些操作过程步骤的视频、实际图片和一些关于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还要不断优化实训教学方式、改造实训中心,更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其实,现阶段,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另外,很多企业也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与输送过程中的最大价值,因此,他们也在不断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承担校外实训和师资培训。
        结语
        总之,为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应提高对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多加强理论、实际调研和实践工作研究,对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实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同时,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还应做到以人为本,多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在这一过程中也应不断进行能力完善,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让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参考文献
        [1]李晓静.现代制造下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6):121.
        [2]范梅梅,罗恺,常小芳.现代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职业技术,2019,18(7):48-52.
        [3]范梅梅,罗恺,常小芳.现代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职业技术,2019(7):48-52.
        [4]常东辉.现代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改革初探[J].中外交流,2019,(019):186-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