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付萍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 山东 滨州 25663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于是,探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
今年的3月23、24日,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徐州市承办的“和美课堂”第十三届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活动,数位优秀名师呈现了精彩纷呈的生动课堂。一场场教学盛宴,让我们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领略了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风采!每每想起他们的课都回味无穷,让我记忆犹新,感想颇多,在这里我也把自已的一些收获分享给大家
聆听这些专家的每一节课,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他们对教学活动的设计都非常的细致和高效,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近几年对探究学习的研究成果。尤其北京吴正宪老师,她执教的《统计》一课,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而且更是对我们教学理念的一种引领,让我们对统计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再比如江苏无锡的强震球老师指教的《鸡兔同笼》,老师们都了解“鸡兔同笼”这个知识点,我们青岛版教材安排在六年级,既使安排在小学阶段的结東,每每上完这节课,对于部分同学来说,依然懵懵懂懂,甚至有的同学能模仿着列出算式,至于为什么这样列式,也解释不清楚。当听完江苏无锡强震球老师的这节课时,
我想这样抽象的课,经过强老师的设计,竟然变得这样轻轻松松的被孩子理解和掌握,而且他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啊,细细琢磨,其实强老师就是充分利用2元和5元人民币的图片进行直观操作来做支撑,给孩子们充分的探究空间,孩子们在假设与调整钱数和张数的不断尝试和操作中积累了解决这类问题经验,他们才能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方法和策略。他引领孩子进行深度探究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孩子们探究素养,也激励了我在课堂实践中开始摸索、探讨。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也给孩子创造了探究的空间,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
第一,探究问题的生成。“创设情境,由学生读取信息,提出问题。”训练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成功步入探究学习第一步。
第二,探究方案的设计。列出算式,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师:“对于分数除法,你认为该从哪些方面研究?”(从回答中看出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猜测一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你的猜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陷”入一个探究的意境,他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我要研究什么?我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学生的探究积极主动,思维亦是异常的活跃,为创新火花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探究活动的开展。整个探究过程,在学生的猜测、验证、展示、交流,以及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很快便得出三种算法:①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②分数乘整数的倒数;③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算法已经出来,但这仅仅只是探究活动的开始,接下来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算法的优化则更是精彩。目睹着整个探究过程,同时也分享着课堂的精彩:⑴学生交流的内容“我是怎么算的?我为什么这么算?”并结合适当的直观演示,体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机结合。⑵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老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一个完美的学习共同体展现于我们面前。
⑶老师恰如其分的设置了几个善意的“陷阱”,使学生产生知识的矛盾冲突,进而使探究不断走向深入。
第四、探究结论的建构。对本节课而言,探究结论即指对计算方法的总结与完善,我对此内容的挖掘非常的细腻,可以说是煞费了“苦心”。从三种基本方法的出现,到发现方法①与方法③的局限性,得出方法②的普遍性,到除数不能为0这一条件的补充与完善,甚至于对“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提升,整个过程在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参与下,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了建构。真可谓“润物无声”!
第五、探究活动的反思。有探究,有反思,有总结,有提升,善始善终。课末,我和学生一起回顾探究过程,总结探究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最后,出示对计算方法的正误判断一题作为课的结束,既是对探究方法的巩固应用,同时将探究延伸到课外,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真可谓“浓浓探究味,长远发展情” !
上一节好课,是一种快乐;听一节好课,是一种享受;评一节好课,能产生激情。
静下心来思考,在赞叹好课的同时又不得不产生担忧:我们平时听到许多的课,探究落实的还很不到位,学生探究的权力被不同程度的剥夺,“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老师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诸此现象还是经常见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也热闹,学生也做了,也说了,但实质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为他主性的“自主探究’。都是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真替这些孩子感到惋惜!
究其原因:有老师说“一展开探究,就会造成课堂教学容量太小”;也有老师担心“探究占用太多时间,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等诸多顾虑。我想要解决此类问题,须先解决:①老师的思想认识问题“学生的长远发展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②老师的专业水平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等问题。当然,每节课都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也确实是不现实的,这就更需要用我们的一双“慧眼”去寻找有利时机,确定适切的“探究点”,不放过任何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的机会。
为了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探究型的学生,让我们首先都成为研究型的老师吧!让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