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耳朵叫醒 ——巧玩指令游戏提升幼儿倾听能力的策略分享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程玲
[导读] 倾听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程玲
        浙江大学幼儿园凯旋华家池分园
        倾听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列为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倾听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与学习,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基础能力和关键能力,没有倾听就没有高效的沟通、也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
        一、幼儿倾听现状
        (一)聚焦现状:耳朵听见却没听准、听细、听懂。
        在对幼儿倾听状态的观察中,以下类似的师幼谈话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的发生频率占60%以上。
        【案例1:听见了吗?听见了!】
        户外游戏前,老师先向孩子们强调户外游戏的规则与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要去塑胶操场做游戏,你们要不推不挤,1个跟着1个靠右走;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好好玩,不能乱跑,听见了吗?
        全体幼:听见了。
        师:听见了什么?小咪你说说看。
        小咪站起来一脸懵的表情:?
        天天抢着说:要1个1个走……
        灿灿、楠楠等其他幼儿也抢着说:不能乱跑……
        师看到动动不声响,就问:动动,你听见了什么?
        动动:要好好玩。
        师:怎么好好玩?
        动动摇摇头……
        师:又没有好好听吧,你的耳朵带来了吗?以后老师说话的时候要竖起耳朵认真听。
        动动扯了扯自己的耳朵……
        在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见当老师问“听见了吗?”全体幼儿都回答“听见了”,但当老师追问“听见了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与表现分别代表了幼儿的三种典型倾听行为:
        1. 听而不闻——听见了,但没有听进去。
        第一个孩子小咪站起来表情“一脸懵”,无法复述老师提的要求和规则,这代表了一部分孩子人在,但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有意识认真倾听的行为。他们回答的“听见了”,只是对其他幼儿的一种跟随,其实并没有真正听进去,可以说倾听无效。
        2. 听而不全——听见了,但没有听仔细。
        天天、灿灿、楠楠等孩子在小咪还没有回答时就开始抢话,代表这部分孩子缺乏倾听的耐心。他们每个人给出的信息都比较零碎,代表着孩子们的倾听不仔细,对于老师说的要求与规则,只能记住其中的1小点,这也是大部分孩子们的表现,日常中“听错、听一半、听茬”现象大量存在。
        3. 听而不懂—听见了,但没有听明白。
        第三个孩子动动不能记住老师说的全部,但大概能知道老师说的意思就是让大家“好好走、好好玩”,但是“怎么好好走?好好玩?”孩子不能做出解释,说明其对语言的理解力还有所欠缺。
        二、巧玩指令游戏提升幼儿倾听能力的策略建议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指出:学前儿童重点要发展的是主动倾听的经验,从有意识倾听和辨析式倾听,逐渐发展到理解性倾听,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获得提升的。
        指令游戏是通过成人发出指令,幼儿跟随成人的指令作出回应的游戏,可以说也可以唱,因其具有游戏的特质,深受幼儿喜爱,可以使倾听练习“重复不枯燥,反复不厌烦”,使用得当有助于提升幼儿倾听中的专注力、辨析力和理解力。
        (一)闻“令”而“动”——参与中学习听准
        “有意识倾听”是有效倾听的基础,但这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极易被周围事物及声响所影响,容易分心与走神。因此在游戏初期我们除了要求幼儿倾听指令外还会有一些附加玩法。
        1. 眼睛对视玩游戏:小班幼儿谈话时不注视发言者、倾听心不在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这个玩法很适合在小班刚入园的孩子中使用。即要求幼儿在玩游戏时要紧紧注视发出指令的人。当幼儿用眼睛注视指令者的时候,幼儿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到指令者身上,可以使倾听的有效性加倍。同时,因为游戏的吸引力,幼儿也会自觉愿意遵守此规则。
        2. 闭上眼睛玩游戏:当幼儿学会用眼睛注视指令者倾听指令后,还可以尝试让幼儿闭上眼睛听指令的方式,当闭上眼睛时,幼儿其他感官的敏锐性会加强,有助于幼儿用耳朵专注倾听指令,战胜分散注意力的内外干扰,做到有意识地注意倾听。而且当“对视倾听指令”和“闭眼倾听指令”穿插游戏时,幼儿也会感觉到游戏的趣味增加,更加喜爱玩此游戏,参与性更强。
        当然,闭眼后按指令做动作大多以原地为主,避免闭眼后移动位置产生碰撞。我们也可以轮流邀请部分幼儿参与游戏,部分幼儿做小评委评判同伴的倾听准确度。增加游戏趣味的同时,也让幼儿互相学习良好的倾听行为。
        (二)识“变”而“行”——辨析中学习听细
        为了提升幼儿的辨析式倾听能力,增加指令游戏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将指令游戏进行适当的变化,让幼儿能迅速根据指令的变化行动。在反复变化的指令游戏中“精准识变、快速应变”,从而积累“听全、听细”的倾听经验。


1.变化快慢、音高玩游戏:在学习一个新的指令游戏初期,我们应该要放慢速度,让幼儿听清每一个指令的发音,当幼儿对某个指令游戏熟悉以后,适度的变化游戏中指令的快慢与声音高低,可以提升幼儿的倾听辨析力,锻炼幼儿倾听的耐心程度。如游戏“拉个圆圈走走,看谁先蹲下(跳、叉腰、踢腿、点头、拍手)。”教师在游戏中变化指令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让幼儿通过指令识别,执行动作的快慢与轻重。现实中这样的变化会令幼儿兴奋,参与度更强。
        2. 反向指令玩游戏:即听指令做相反动作,如教师发出指令“起立”,幼儿就要“蹲下”;教师说“向前走”,幼儿就要“往后退”;教师说“放下手”,幼儿就要“举起手”……锻炼幼儿倾听的敏捷性和思维的逆向性。
        3. 替换主体玩游戏:这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倾听与反应的游戏,即用某个物体替换自己进行指令接龙,这个物体可以是“水果、动物、乐器、数字……”,但必须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我们经常玩的“水果蹲”就是类似游戏。
        (三)听“懂”而“为”——澄清中学习理解
        倾听的最终目的指向理解,但幼儿的生活经验少、词汇积累不多,这会影响幼儿对倾听到信息的理解。因此在指令游戏中除了简短的动作指令,还可以通过丰富指令的词汇、听辨指令的错误等方式帮助幼儿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
        1. 丰富指令玩游戏: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幼儿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决定其对语言的理解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在指令游戏中帮助幼儿掌握丰富的词汇,如名词指令、动词指令、数词指令……
        2. 传指令玩游戏:将幼儿分成平均人数,每组第一人说一句话,再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往后传话,最后一人用动作完成指令任务。看每一组传话指令任务的完成正确度,培养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3. 听辨对错玩游戏:请幼儿讨论两个手势分别代表“对”与“错”,然后教师说一句话,幼儿根据倾听到的信息判断语言的对错,如教师说“我是男孩”,幼儿可以用双手交叉代表错误;教师再说“土豆长在天上、葡萄长在地底下”,幼儿评估信息,继续用手势评判对错。本游戏还可以分组对抗,看哪一组的判断又快又正确,并挑出毛病加以纠正,来发展孩子的正确理解力。
        (四)以评促听——积极评价强化习惯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其会根据情感体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及时的称赞、具体行为的表扬可以让幼儿在接收到肯定的同时,增强自我认知,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获得成功感,并将这种行为与被肯定的愉快体验相联系,从而得到自觉的强化与坚持,因此当幼儿表现出专注倾听的行为时,老师一定不能吝啬表扬,需要马上采用积极评价和及时的奖励来助推其将良好的倾听习惯保持下去。
                                                                                                                                                                                                                                                                                                                                                                                                                 实践发现,巧玩“指令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升幼儿倾听能力,让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成为幼儿受益终身的习惯与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