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罗丹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小学
摘要:随着数学知识的日积月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就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拓展数学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去。
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培养。估算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预见力和判断力,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标在第一学段《数的认识》中提到“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数的运算》中提到“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图形与几何》中提到“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由此可见培养估算意识的重要性。
一、一道错题,引发深度学习的需求
在三下,数与代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涉及到了用除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从学生作业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引发了我对估算教学的思考?也感受到了
需要对估算开展深度学习的需求。
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可可从家到学校步行大约需要5分钟,以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体育公园大约需要9分钟。学校到可可家的路程是515米。①可可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②可可家离体育公园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分析错题出现的原因,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只停留在记忆中,错误得将“大约”两字等同于估算。然而“大约”和估算是是一样的吗?什么时候出现“大约”,是不需要进行估算的呢?哪些题型适合用估算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缠绕着我和学生们。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进一步的深度学习。于是,我们开展了一场探讨。
二、一场探讨,推动深度学习的进程
如果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困惑,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讨论、实践,去体验探索知识的真理。
什么时候要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呢?
1.小红一家住旅店,住了3天,大约花了300元,请问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元?
2.小红一家住旅店,住了3天,花了297元,请问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元?
什么时候该用≈符号呢?
学生在答题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只要答案不要思路
有些同学认为,题目只要能做出来就行,有了答案,相当于解决了问题。然而只有这样的答案,学生到底对疑难点是否真的掌握?或者是学生根本还不明白此题的设计意图,
只会回答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类学生,教师既要开发其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其概括能力。让学生能通过思考,真正理解估算的意义。
(二)、“大约”等于估算
将“大约”等同于估算。对估算的应用,不是出于对估算的需求,而是出于大脑中生硬的记忆,一旦有了出现“大约”就要用估算的印象,就不能辨认“大约”与估算之间的区别。必须让学生理解“大约”不等于估算,“≈”符号不能滥用。
(三)、根据整十数判断
学生认为通过数字是不是整十数即可以判断是否需要估算。如果给出的数字是整十数就不用估算,不是整十数就要用估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将原先学习的估算计算方法与是否需要估算的判断标准混淆了。以前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为了方便计算,总是会把复杂的数估成整十、整百的数。而如今学生却本末倒置,将计算的方法当做是判断的标准。很明显,这样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四)、通过“实数”和“虚数”判断
在三年级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实数即实际数,是一个精确值。虚数即虚拟数,是一个非精确值。学生知道在第一题中300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那么最后用等号算出来的结果,也不是一个精确的结果。这里的“大约”指的是结果的不精确性,而不是估算的标识。再300除以3的确等于100,这里不是近似100,所以不能用“≈”符号。而第二题因为给的是一个精确的数字,再加上问的是大约,因此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精算,是根据题目情景出发,没有必要再去花多余的时间求得精确的结果。
经过上述讨论、辨析,学生不再把“大约”与估算等同起来,不再简单得从数字出发判断是否需要估算。而估算意识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度学习。
三、一次呼吁,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
数学知识来源于人类实践探究的结果,是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估算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留意生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估算。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有些只需要一个大概的结果,而有些则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因此都会运用到估算的方法。例如去超市买东西估计所需的费用、建筑工人会估测面积购买材料、景区要估计节假日游客人数等等。估算的特点在于,能快速的解答问题,优势在于方便,而估算是不可缺少的,事实上,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用到估算解决现实问题。
(二)、创建情景,体现估算的选择性。
是否需要估算,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学生能意识到需要估算的事例,将运用思维应用到实际情景中去。
情景①:小明带了200元买练习本,每本练习本19元,买了9本练习本,他带的钱够吗?
情景②:小明带了200元买练习本,每本练习本19元,买了9本练习本,售货员应该找他多少元?
在情境①中,只需要我们进行大致的判断,够不够?并不涉及具体多少元,只要在规定范围内即可,因此情景①只需要估算。而在情景②中,需要学生算出具体找回多少钱,这里只有唯一答案,不能相差一分一毫。可见,估算在情景②中并不合适,需要学生选择精算。通过提供两个相关联的场景,帮助学生选择需要估算的合适情景。明确精算与估算的区别,估算往往答案不唯一,是在一段范围内,而精算则只有唯一答案。
(三)、选择方法,体验估算的便利性
是否需要估算,明白估算的出发点是为了更方便的解决问题。在下面题型中,的确可以用精确计算来解决问题。但是,运用估算能更快速解答问题。将28估成30,7×28≈210,210<228,因此得出结论:7辆车是不够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学生思维进步的一个体现,灵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更是高阶思维培养的依据。
(四)、依据实事,体察估算的预见性
估算除了用计算解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可以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分析,对未发生事件做出一个基本的预知和判断。例如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专家可以通过病毒的特性、传播的速度、人群的接触等等,预知哪天是爆发日,提醒人们自主隔离,尽量不要外出。除此之外,还有股票、天气、温度等等,都是可以用估计、推算进行预测的。在生活有很多的实事,让我们感受到“估”的预见性,结合“算”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这些都让我们察觉到了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
(五)、拓展思维,体味估算的运用性
估算作为人们运用广泛的一种计算方法,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推理以及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体会估算带来的便利,形成估算的习惯,提高估算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算法、算理,在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拓展运用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东根. “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性教学初探[J] . 教学探研, 2010.
[2]. 朱永龙. 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措施探讨[J]. 当代教研论丛, 2009(12) .
[3]. 龚如军.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高阶思维发展探索[J]. 教学探, 2018(9).
[4]. 邱聪珍. 估算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探讨[J]. 教学方法, 2019 (9).
[5]. 马进福. 小学数学估算意识的培养策略浅析[J]. 教学研究, 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