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指向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丁娟娟1柴长柱2郅建勇3
[导读]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方面的内容
        丁娟娟1柴长柱2郅建勇3
        山东省禹城市辛寨镇中心小学1 251214
        山东省禹城市辛寨镇梁河小学2 251214
        山东省禹城市辛寨镇中心小学3 251214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特别感兴趣,但由于生活经验少,不善于动手、动脑,缺乏想象力等,导致他们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用问题指向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引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什么样的课堂形式能够内化学生的知识呢?笔者认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中,“用问题指向深度学习”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运用问题指向深度学习思想重要性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
        解答小学数学问题首先要让小学生理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他们掌握了题目的逻辑基础上然后再运用图形进行解答,从而引导小学生把基础知识内容延伸至深层的知识中。在这个环节中还加深了学生对自身理论知识内容体系的建设。此环节不仅可以给予他们培养思考能力的机会,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逻辑关系也非常有帮助,并且还可以提升学生解答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在小学生了解和掌握了问题指向深度学习思想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题目进行联想,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把问题指向深度学习思想运用于题目的解答中。然而此环节对他们的思维灵敏度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小学生通过应用问题指向深度学习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清题目当中的逻辑关系,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敏度也非常有帮助。
二、在数学图形和几何教学中应用问题指向有效策略
(一)用问题指向交流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流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听讲就会更加认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课堂发言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利,小组交流中也只有个别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交流的效果影响较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交流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课堂交流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学校给五年级每个班分了一块实验田,这是五(1)班和五(2)班的实验田,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有同学立马会问:“这两块试验田哪个大呢?”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打开了本节课的话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生1:我们可以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再进行比较。师:要计算它们的面积,我们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呢?生2: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生3:测量平行四边形的边。生4: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生5: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右边的边。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用问题指向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垂直与平行》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在大屏上出示一条直线,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它的好朋友来找它玩,它们在大屏上的位置会是怎样的呢?通过想象,学生很快就画出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用问题指向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会质疑。长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因缺乏思考,不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笔者发现,将新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也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讲授《位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行与列的意义,笔者是这样设置问题的:位置在(2,3)与(3,2)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就会理解什么是行,什么是列,以及先列后行的规则。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用幻灯片为学生依次出示了多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结论。讲授《垂直与平行》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则平行,这句话对吗?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再思考,学生最终理解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之间的关系。
(三)为学生的图形和几何学习营造氛围,促进大胆猜想
        小学生正处于年龄小、贪玩、爱想象的阶段,他们对生活充满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在数学几何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优质的环境来吸引学生学习,让他们可以投入到生动化的情境之中。相较于先行代数、统计图表等内容,图形和几何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能够产生积极的想象和猜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表达出来,这是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理论和客观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辩论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方芳.小学数学命题设计的走向研究——以图形与几何应用问题为例[J].新课程,2020(35):103.
[2]叶春梅.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基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例中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8):90-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