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何文国
[导读] 自小学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多元化解决问题教学思路,

        何文国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     401120   
        摘要:自小学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多元化解决问题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对各类数学问题进行主动分析,观察数学题中隐藏的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象不容乐观,教师应立足新课标增加数学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在欢愉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探究,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前言: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阅历较少,欠缺学习经验,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便会迷茫、不知所措,需要借助教师引导走出思维困境,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由于数学教学过于抽象繁琐,学生无法对数学知识予以深入理解。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挖掘学生潜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可以学有所用,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现代化进程。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习题强化训练,尤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因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即便面对同一问题,学生均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解决方法。虽然该种教学方法可以强化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但却使学生思维发展方向过于局限,无法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甚至相同习题只是改变数字或更改问法,学生便无从下手。该种教学现状与新课标素质教育相悖而行,使得小学数学陷入恶性循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课堂教学中因教师观念过于陈旧,未能将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在脱离书本教材以后,无法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活学活用。如四则运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数学知识,倘若教师授课时不能将该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相衔接,学生就不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四则运算,无法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具有逻辑性、科学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阔思路,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并在现有认知基础上进行创新拓展。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思路固化严重,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使得学生解题思路也变得越来越狭窄,不利于学生思维发散。该种固化式教学方法,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热情,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成效,严重制约学生创新性发展。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源泉,生活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本质基础。教师需借助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创设数学问题,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营造生活化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积极性。当前,小学数学知识均以教材内容为主,很少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实践生活当中,要知道各种问题均来自于生活,倘若学生只是“死做题”、“做死题”,就无法在学习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师应在授课中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例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教师需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为每一个小组设置不同的统计任务, A小组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书籍, B小组统计本班学生到校方式;C小组统计本班学生身高体重,D小组统计本班学生兴趣爱好,同时要求各小组计算出平均值。该种教学方法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对统计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掌握现实生活的统计技巧,使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具备合作能力。
(二)创设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改变传统应试教学模式,教师应有意识为学生创设轻松、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交流对话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认真聆听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知想法,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的疑问和困惑,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内容时,此章节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掌握数学基本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懂数学能力,使其充分感受到计算器的便捷性。授课期间,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潜在数学思维,教授学生初步掌握计算器的应用方法。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几组计算题,如:1÷9=0.11111…… 、2÷9=0.22222……、3÷9=0.33333……、4÷9=0.44444……、5÷9=0.55555……待学生计算出答案以后,组织学生围绕所得答案开展相关讨论。在此期间,许多学生发现几除以9,商的循环小数就是几,而且该种除法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倘若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后几道题的答案吗?”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既能激发学生想要跃跃欲试的欲望,又能提高学生学好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学生数学知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三)实施多样练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应增加数学练习题的趣味性,让学生将数学问题融入到各个场景当中,借助趣味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练习数学知识时,为了增加练习题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设计问题。如,熊大和熊二上山摘果子,熊大摘了7个,熊二摘了8个,问两人一共摘了多少个果子?随后教师可在原有题型基础上进行改编创新,熊大熊二一共摘了15个果子,熊二偷偷吃掉了7个(熊二偷偷吃了8个),篮子里还剩几个果子?教师在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时,应选择学生喜爱且熟知的教学素材,使其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对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成效,就要为学生营造民主、欢愉的参与氛围,通过积极探索、敢于交流,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其在多思多想中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将数学教学改革有效落实实处。。
参考文献
[1]刘丽琴.小学数学如何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小学生(中旬刊),2021(04):21.
[2]代小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25):67-68.
[3]陵艺.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考试周刊,2021(24):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