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昂 王慧昌 黄宗泽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前段时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9个新职业,养老护理领域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名列其中。这也意味着,我国养老工作日趋多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在此之前,已有部分养老机构开始对老年人进行能力评估,内容包括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走失风险、摔倒指数等。随着“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成为职业,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情况等,也被纳入评估内容。不过,目前,国家还未对职业资格认定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而且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评估师岗位不独立、能力评估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还比较常见。未来这个职业也需要加强监管,以便政府能真正掌握老年人的照护需求
关键词:老年人能力评估;老年服务;管理;人才培养
引言
现实生活中,学生不仅面临着自身专业带来的困扰,还承受着为服务过程中的压力,如直接为老年人进行生活护理时的不适应、间接的体验被照顾者的身心痛苦、照护者角色的转换、频繁的轮班、社会支持力度不高等。当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维护方法时,长期的压力极容易引起照护者的倦怠,表现为身体和精神的精疲力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不利于照护者的身心健康。在养老服务业中,照护者的福祉没有被足够重视和有效解决,导致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低、流失率高,影响到机构的照护成本和管理质量,不利于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被许多的研究证实,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个体面对压力和困境等负面事件时扮演着重要的缓冲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在经历逆境后运用自身的内在品质和社会资源,产生积极的应对策略和乐观的认知视角,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一、我国养老机构及人员现状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重大的机构养老难题,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增加,而现有养老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养老需求。同时,养老机构存在着数量和规模有限、环境和设备较差、专业的护理人员匮乏、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等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和问题。老年服务产业现状与快速扩张的老年群体规模以及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需求相比,还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养老护理员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少、技能差、素质不高,养老护理员流动频繁、职业稳定性差,特别是养老护理员从业的培养严重滞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策略
(一)注重对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服务方面的相关知识要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例如,在环境设计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分析老人护理环境的现状,结合老人的心理诉求,优化环境设计,如采用暖色调的壁纸,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或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净化室内空气等。再如,在护理环境检查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检查护理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如护理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病房是否定期消毒等,为老人创设更加安全的护理环境。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与老人沟通,尽量满足其要求,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完善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危险因素、提升公民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将是降低慢病死亡率、致残率、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基石。护理学是一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专业和学科。
而护士,将是大健康背景下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力量,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服务更加多元化,护理服务范围已有医院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多层次培养护理人才是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必要保证。截至2019年底,我国招收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约600余所、本科院校约260余所、硕士院校约110余所、博士院校27所,目前已有445万名护士,每千人口护士数达到3名,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千人口2名护士的最低标准,并且扭转了我国长期医护比倒置的状况。预计至2020年底,本科及以上注册护士将达到24.4%。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护理人才是盘活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我国护理人才队伍潜能的有效途径。而护理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为实施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在行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基础护理》《老年康复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老服专业学生连续两年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养老服务技能赛项上收获三等奖的好成绩。但毕竟我们的专业建设起步晚、底子薄,课程建设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决不能满足现有成绩。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紧跟行业发展,与行业紧密联系,调研、继续学习不能间断。校内教师应积极到行业参与挂职锻炼,增加行业一线经验,将真实生动的案例引入课堂。2020年5月,我们老服教研室顺利申报成为教育部1+X证书(失智老人照护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今后的专业课程还要参照1+X职考进行对标建设,做到课证融通。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多数企业都表达了希望学生能多岗位轮训的想法,并设计了比较清晰、从服务到管理的职业晋升通道。学校层面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忌眼高手低,重管理轻照护。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找准职业定位,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五)创设共情环境
环境对人的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共情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提升共情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共情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场“心理战”。学生要学会从老人的心理出发,通过言语、行为缓解老人的极端心理,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依从性,从根本上减少与老人之间的矛盾。共情能力的培养需以环境为依托,渲染一种温馨的氛围,使学生对该能力产生新的认识,并将其作为一种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共情环境,可模仿护理环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深入养老机构实习,与老年人沟通,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在人文环境中提升自身的共情能力,树立服务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将成为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行为的主流趋势。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自主学习中优势明显,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在培养高职高专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现在我国老龄化现状,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此模式因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冰,李文周,范静波,汪娟娟,刘瑾凤.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护生共情能力的干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367-368.
[2]李杰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
[3]彭世隆.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9.
[4]李祖鑫.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云南大学,2019.
[5]刘玲.论中职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老年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