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张智远
[导读]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张智远
        石河子第十一中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石河子市? 832000

        摘要: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陶冶情操。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新时期下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以此,落实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学科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了许多文质优美的古诗文,这些文章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再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景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文章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品读历史文化,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进行探究。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时代环境来讲,当前我国极力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在十八大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而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其次,再从现代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来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为三点基本原则。其中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与此同时,在核心素养的体系构架中,包括了“国家认同”这一项,其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高度自信,能够尊重、珍视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自然应当加强重视力度,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切实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2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
        2.1加强文化实践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内涵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可以更多地接触我国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度。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提高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得到传承。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校园的长廊中写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历史小故事,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掌握能力。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将教材之外和网络中的知识引入进日常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增进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辩论赛,将学生的参与性提升上去,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比赛氛围下,不断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教师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后,为了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或者养老院送祝福,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弟子规》等内容,教导学生尊重他人和爱护自己的家人,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感悟生活,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真实生活中产生的,既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其思想、价值、观念等。为此,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围绕生活实际,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屈原》塑造了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斗争精神的人物形象。为提高学生对屈原的认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生活实际,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话说端午,认识屈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社会人员的调查、访谈及网络资料的搜集,提高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理解节日背后的含义,认识屈原的民族精神。调查内容如下:1.端午节是什么时候?2.端午节是怎样来的?3.端午和屈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4.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文化节日?5.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调查访谈的过程中,学生会提高对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品味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价值,学会弘扬文化精神。然后,教师可结合文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端午节活动,为其提供粽叶、糯米、蜜枣等,让他们学着制作粽子,纪念屈原,让文化内涵得到继承和发扬,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2.3丰富课外阅读,彰显传统文化精神
        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外阅读既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继续与扩展,将语文课外阅读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建立和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要利用经典文学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可以在课外语文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八年级、九年级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委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质上体现了我国的精神史,这些诗词充分展现了古诗词人一颗颗的爱国之心。例如,可以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前的合作阅读、课堂上的探究与讨论以及课后的个人写作是文本材料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三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文本材料的初步感悟、把握内容以及较深理解的整个过程,这些过程的落实实质上就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体悟上升的一个过程,学生感性的认知以及思想碰撞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达到精神外化的最终目标。文化是民族的生命,美德是文化的灵魂。因此,中学生应树立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坚守传统中宝贵文化的意识,重振文化自信。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真正做到学习传统文化,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付会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8(25):52-53.
        [2]麻树德.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华少年.2018(20):79.
        [3]张本福.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15:66.
        [4]鲁宁.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26+137.
        [5]周文元.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67-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