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旭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水屯中心小学校 463000
摘要:师生出现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涉及到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四个群体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本校过往冲突事件的整理与分析,我认为师生矛盾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师生关系不平等、师生沟通不畅、教师惩罚措施不当以及家庭教育弱化。下面我将从教师角色转换、师生平等交往、家校有效沟通等三方面谈谈如何调适师生关系中的矛盾。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师生矛盾;教育教学
由于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和教师把学生单方面的“绝对服从”作为学生的最高行为准则,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严格控制和压制,把学生当成被动和机械的受体。面对现在的学生,老师不但要紧跟教学的进度,亦要有效管理学生的秩序。由于师生双方社会基础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知识、权力悬殊,以及生活目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他们不可避免地形成“对立、分歧、相互干扰”,从而产生师生矛盾。本文试图研究师生矛盾现象,进而丰富师生矛盾的理论研究,同时从学校生活实际出发,为师生处理师生矛盾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师生矛盾的原因及其分析
目前师生矛盾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教师处理学生违纪导致的师生矛盾。调查中发现,教师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导致的师生矛盾是师生矛盾的一种常见形式。教师和学生对“师生矛盾原因”的回答有很大的差异,教师选择因为“教师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导致的师生矛盾”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
2.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导致的师生矛盾。调查中发现,高达55.42%的学生曾经因为老师处理问题不公平与老师发生过一两次冲突。说明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极易导致师生矛盾。但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的比例明显低于学生,说明师生对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的认识有较大差异。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因为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公平,要么是因为学生过于敏感,其实这完全符合心理学的归因理论。
3.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导致的师生矛盾。高达59.09%的老师曾经因为处理学生考试作弊、撒谎等不诚信行为与学生发生过冲突,这说明在现在的考试作弊、撒谎等不诚信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必须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与教师的回答同样有较大的差异,比例仅为15.32%,这同样也可以用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去解释。
从学生眼光看老师,老师的不公平和老师的侮辱性言词带给学生的师生矛盾最大。作为教师,习惯给学生贴标签,以至容易犯下容忍和袒护好学生,而抓住“差生”的问题丝毫不放松的错误,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的发生与激化。
从教师眼光看学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和学生违纪带给老师的师生矛盾最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主要有考试作弊、撒谎,甚至有小偷小摸行为;学生违纪有,学生上课讲话,干扰其他同学课堂学习等,有的则是学生因对教师不满而故意做出的挑衅行为。所以教师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技巧,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师生矛盾。
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还有一定的市场,而且老师也并不回避这一点。受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有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因此加强教师的法治教育、增强教师的政策和法律意识,已成为很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处理师生矛盾的对策
1.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这是教师有效预防师生矛盾的首要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双方的互动是相互作用的社会性过程。教师要真正地转变传统的师道权威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和教师配合默契,这是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指教师所具有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师生间冲突的出现,显示出传统教师角色在当今社会急剧变革的形势下以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全面审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矛盾,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树立新型教师权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互相尊重,提高教师威信
学生很多时候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教师对他的讽刺与挖苦,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这也时常成为师生矛盾的导火索。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人格。教育的公平公正要求我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就是对学生的变相不尊重,容易造成学生心态失衡,从而引发师生矛盾。当师生间产生矛盾时,真诚的沟通是化解分歧,避免冲突的有效手段。与学生开展平等对,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另一方面通过聆听的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内心忧虑和诉求。很多时候师生间的矛盾与冲突就是由于教师或学生多方面的误解造成的,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放下架子,与学生敞开心扉,即便最终不能统一看法,也能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大度,从而提高教师威信,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3.加强家校沟通,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对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学生接受教育,形成初步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所学校,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十分重要。好的家庭环境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差的家庭坏境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甚至心理变态,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研究显示,家庭和睦程度与学生的师生矛盾明显有关,不和睦家庭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与教师发生冲突的高危人群。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要高度关注此类学生,要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指导家长优化家庭环境、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了解学生次级文化,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次级文化与教师文化或成人文化不同,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服饰语言。学生次级文化有时能具备积极正面的性质,有时则与成人文化相抗衡,形成消极负面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其特性引导其往正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萍.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1):33.
[2]朱必德.浅谈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0(A2):57-58.
首先,新时期教师要不断转换角色,树立新型教师权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指教师所具有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师生间冲突的出现,显示出传统教师角色在当今社会急剧变革的形势下以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全面审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矛盾,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树立新型教师权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领导者,而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想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既要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必须达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期望。在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时而充当领导者又时而扮演学习者的身份。教师在为学生创造条件保证教学秩序有序开展的同时,也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要在不断提高个人业务水平,树立教师权威。
任何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教学活动需要用适度的权威去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对于教师而言就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把控和管理,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和服从。
学生年龄结构的局限性导致他们时常不能完全控制和把握好自己的行为,因而师生矛盾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在学生目前树立权威,就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就不能教学任务按时完成。权威是对事物现象的客观必然性的认同,因此权威的前提便是自愿服从。只有当学生认同某一教师的理念时才会自然地遵从教师指令、甘愿接收教师批评,师生间冲突也就很难出现。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师的制度化权威面临着巨大的的冲击,树立教师权威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不仅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技巧,还应当涉猎广博的个性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深受学生喜爱与信服,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师生矛盾的发生。简单来说如果你想让学生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你就得具备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本领。
广博的知识储备离不开日常的积累,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需求,这也是赢得学生尊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者不仅要扮演传递知识的角色,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向学生诠释知识灵动的生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接纳、信任甚至是迷醉的境地。
教师健全的个性特征包括对学生热情、和蔼、公正和谦逊,这些品质能够成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标杆。因此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当适时提高自身修养,逐步树立教师权威。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往往那些真正从内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和爱戴。
其次,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往方式。
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从传统的社会关系上看,师生天然是不平等的,但是从人格关系来看,师生之间却是绝对平等的。用通俗的话说,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没有任何差别。虽然他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教师需要被尊重,学生同样渴望被尊重。很多师生矛盾的起因便是教师不恰当的惩戒让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只够的尊重。学生作为社会上独立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因此,教师作为教育的引路人,更应该学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去命令,从而让学生不断觉醒,到达师生共赢的目的。
爱护学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之一,爱生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好帮手。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不再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的存在。
学生很多时候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教师对他的讽刺与挖苦,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这也时常成为师生矛盾的导火索。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人格。教育的公平公正要求我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就是对学生的变相不尊重,容易造成学生心态失衡,从而引发师生矛盾。当师生间产生矛盾时,真诚的沟通是化解分歧,避免冲突的有效手段。与学生开展平等对,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另一方面通过聆听的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内心忧虑和诉求。很多时候师生间的矛盾与冲突就是由于教师或学生多方面的误解造成的,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放下架子,与学生敞开心扉,即便最终不能统一看法,也能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大度,从而提高教师威信,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最后,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教师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教育者,而父母是孩子家庭生活的教育者,二者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师生间出现小摩擦时,教师应当第一时间以适当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师生矛盾发生后,教师应本着关心孩子成长的目的向家长及时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认真聆听家长的想法与意见,让家长与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化解矛盾。当然,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各有差异,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要依据家长实际,选择恰当的、便于家长理解的沟通方式。
与家长沟通不是简单粗暴的告状,我们一定要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孩子,实事求是的将事情原委告知家长。让家长感受到我们是在真心实意帮助孩子、爱护孩子,从而有效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从而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与不同层次沟通实属不易,只要我们从内心热爱教育,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用真心善待每一个孩子,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我相信我们的做法一定能够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在处理师生矛盾时,一定要以民主、平等、公正的心态,加强家校、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让师生、家长与老师都能敞开心扉达成相互之间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