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薛伊俐 王宏欣 张杨芳
[导读]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薛伊俐  王宏欣  张杨芳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委的数据,从2015年起我国已经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在人口结构中占比显著增加。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达2.5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到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老龄化社会随之带来的是沉重的经济、家庭和社会负担,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
引言
        目前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社会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应着重思考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且其抵抗力较差,恢复周期长。长期下去,他们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群体,面向老年人的护理工作要突出人性化的特征,相关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为老人服务。
一、“医养结合”的概念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等服务,“养”包括生活照顾、精神心理护理、文化娱乐服务等。它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医养一体化”的新型养老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等大三养老模式,突破了“医”“养”分离,有“养”无“医”的传统照护模式。“医养结合”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功能相结合,将生活照料与康复关怀融为一体,它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还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甚至临终关怀,使老年人能在一个机构内享受“一站式服务”。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层次单一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与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从学历结构分析,全国养老机构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较低。目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尚未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属空白。
        (二)未创设共情环境
        教师没有认识到环境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未为学生创设共情环境[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也不利于提升其专业素养。长期下去,学生容易与社会脱节,难以激发服务意识,个人发展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三)养老服务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2.49亿老年人和4000
        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需要照护服务,而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30万人,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民政部养老服务司长俞建良表示,全国养老院普遍存在养老护理力量紧缺的问题。调研发现,一方面,市场对养老项目管理等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较高;另一方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养老企业的中高管理层发挥作用不够,“非专业”领导“专业”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养老机构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足。


三、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一)引进兼职党员教师,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共建,在兼职教师队伍引进党员“工匠大师”,如团队中有来自企业的以广西区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养老服务赛项技能比赛一等奖石俊杰为代表的兼职党员教师,他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与学院培养“乐为、敢为、有为”的拼搏精神的融合碰撞,对提升教师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有着积极的意义。围绕大师工作室开展系列专项活动,例如,通过工作室集中训练“技艺双馨”学生标兵,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且从这些“技艺双馨”学生标兵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广西高职院校每年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
        (二)注重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旨在培养更多的护理人才,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也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做铺垫。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护理能力的路径有多条,如演示法,教师可为学生演示护理操作,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老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患有不同病症的老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还要指导老年人适量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对于一些活动不便的老年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辅助老人翻身,避免其长期卧床,出现压疮;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教师要让学生叮嘱他们按时服药,还要定期为其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于部分昏迷的老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为老人清洁口腔,避免痰液堆积,造成窒息;对于部分有外伤的老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清理伤口、止血、包扎的过程,降低老人的感染风险。教师也可应用案例法教学,给学生列举老人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讨论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一个老人用药期间呕吐该如何护理等。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在课堂上演讲。教师针对学生的护理计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逐步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实践法教学,将学生带入养老机构实习,针对不同病症的老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积累更多的护理经验。
        (三)符合职业教育总目标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可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能为养老产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课程教学情景化
        我们的专业与老服行业对接,我们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我们的教学过程与为老服务过程对接。课堂上,学生仿照真实情景开展实操训练,在养老护理员和老人之间切换身份,学生们不仅在新颖的学习形式下激发学习热情,还能通过角色体验提升专业认同感。
结束语
        现阶段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方面,未体现服务优先的原则;部分教师也不注重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新形势下,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需教师以专业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服务及护理能力,使其树立全方位为老人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蒋玉芝,彭婷,黄岩松,罗清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04):99-101.
[2]蓝梨华,邱萍.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究[J].广西教育,2019(47):37-39.
[3]杨璟.城市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12):31-36.
[4]黄宝莹.1+X证书制度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9,10(04):14-16.
[5]何冰,李文周,范静波,汪娟娟,刘瑾凤.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护生共情能力的干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367-3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