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莎
九一学校 山西 太原 030032
摘要:我国新课程的实施,小学美术课中欣赏评述作为独特领域,在教学当中凸显出来,并且显示了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奠定了其在美术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开展及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教学工作者的深入研究。文章在分析小学美术欣赏课现状及儿童对美术欣赏心理和欣赏课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欣赏画面的能力与策略。
关键词:欣赏能力;教学方法;美术
前言
美术教学是创造性学科。固定的教学方式只能教出会模仿的学生,而不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挖掘学生原本天马行空的学生思维。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此时教师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对他们的一生有着延续性的影响。
一.小学中段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中段指的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约在九周岁至十一周岁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中,认知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心理发展平稳,情绪稳定,具有集体意识,能够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获得别人认可的意识较为强烈,在活动中能够获得自信,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在他人的评价中获取优势改正不足。但这一阶段的小学生仍然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自己,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从而产生抑制型或粗放型性格特征。抑制型的具体有:做事胆怯,认真时又常常谨慎小心而被动;粗糙型的具体表现有:学生做事显得马虎、大意、虎头蛇尾。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兴趣开始出现分化,个性差异明显加大。
二.小学中段美术欣赏内容的教材特点
小学中段美术教材,我们就以三年级人美版教材为例,对欣赏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材以优美的图片为引导,从而使教材变得更加直观,极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思考与讨论”环节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对图片进行欣赏。如人美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课中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和感受红色特有的美感,并以红色为主色调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教材上,设计了名作和其它不同红色事物的图片,将生活事物、场景、名作同时呈现,在学生对红色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认识到红色为三原色之一,了解了邻近色带给画面的层次与空间感,少量的对比色使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美术教材也设计了不同的欣赏内容,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中,如《四季的色彩》展示出了名作分别是林风眠的《金秋》和勃鲁盖尔的《冬猎》等图片,四季色彩分明,主题突出;《生活中的暖色》一课选择了暖色的名作和学生作品。通过对不同主题图片的欣赏,能够很快激发起学生对色彩特点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欣赏目的。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
我们上美术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并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认识到美的规律,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创造美。我国美术课在新课标出台后,将美术欣赏评述部分作为重要部分,目前存在的两种现象有:
现状一:教师在欣赏课中大量地讲授专业知识,单向输入,忽视了课堂的主题是学生,自顾自的分析了作品的内容、题材以及表现方法等,下课铃响起时才意识到忽视了学生对画面的感受和认识。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讲台前教师激情讲解而学生则参与意识平平、不了了之。
现状二:汲取了现状一的教训后,部分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完全给了学生,让他们尽情感受画面,大胆表达。出示课本中的作品后,统一提出几个问题,任由学生自己表述。小学中段的学生,年龄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对于欣赏美术作品,难以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含糊其辞,往往在描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不准确,难以表达内心的想法,最终常常由于受困于表达而草草收场。
以上现象折射出两个误区:一是教师讲授、欣赏代替了学生欣赏,二是学生泛泛而赏代替了教师的评述。这两种情形都无法提升学生的欣赏兴致,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欣赏的水平和能力。
目前针对我国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存在的“看得多、质疑不多”、“观察的多、评价的不多”、“观察的多、深入思考的不够”等现象,还需要对中段小学生美术欣赏加强“打基础,解困惑、提能力”的教学。
四.美术欣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小学中段美术欣赏教学组织形式
在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六课《红色的画》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对红色展开了介绍,如红色为三原色之一,又对三原色的原理出示了定义以及红色的象征意义。更是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红色事物。由此可知美术教材中欣赏部分内容的设计,针对中段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从低年级盲目、随意地涂抹色彩,转变为有意识的了解色彩、运用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及表现兴趣。所以在小学中段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组织上,依据教材与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与个性发展特点,更加侧重这样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符合学生年级特点,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准确完成自我评价。小学中段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主要有这样三种形式,分别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在实际应用上,欣赏课在中段教学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的组织形式,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某幅作品进行欣赏的教学形式。专题欣赏课的组织方式,对于激发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方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和认识,使学生在欣赏中发现美,并对某件作品加以深入的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由欣赏美向创造美的方向发展。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的组织形式,是在专题欣赏教学中的一种完善与补充。在专题欣赏教学中,引入写生、手工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明显随堂欣赏课特点组织教学上,以教学《机器人》一课较为明显。例如在进行《机器人》一课的教学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动画片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赛尔号等等,意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欣赏、认识机器人的外表形象并非只有人形一种,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造型与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扫地机器人、乐高机器人…其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而进行设计。既要外形美观又要便于实用,设计时将造型与功能相统一。欣赏感受机器人独特的高端科技之美。欣赏中激发学生极大的欣赏与探索兴趣。同时,欣赏创意构思设计图,以启发学生创新构思,从废旧、环保的材质使用中让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创意构思、多技法将欣赏所获转化为创意表现,为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
(二)小学中段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探索
通过对上述几种美术欣赏组织形式的分析与了解,结合小学阶段三四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上,需要通过感知、分析、理解与评价等方式来完成,而依据目前美术欣赏教学现状,如何让中段学生更好的感知美术中的艺术美,认识美术中不同种类的美及其特征,还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完成。在美术欣赏部分的教学上,需要发挥学生自身潜在的审美能力,所以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画家经历、表现题材、创作背景、作品给人的第一感受、表现技法和特点等辅助学生加以理解。欣赏教学中还可应用先进的现代化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图片或画作欣赏,提供音频解说等来辅助教学。在美术课欣赏部分的教学时,只注重教材的内容而忽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无法达到理想课堂的效果的。为提升学生对欣赏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还应当将美术欣赏教学做为一种审美综合实践活动来思考,在欣赏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对美的感知来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 。
在美术欣赏内容的教学上,如果单单通过观察、解说等去感受美,即抽象又难于理解,所以还可以通过动手制作、创新等方式,使学生去感受创造美带来的快乐的收获感,强化学生对美的认知与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欣赏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应用上,可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等等,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上,这些方法还需要与学生发展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相结合,灵活运用,来达到通过美术课的欣赏教学,使学生对美的认知、理解真正落实,并全面发展学生对绘画的审美感知与鉴赏能力。
五.培养小学中段学生欣赏画面能力的措施:
(一)提升学生识读图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图像识读是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获取到画面中所蕴含的信息。如四年级人美版教材中,《会动的线条》一课中,欣赏齐白石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学生识读到: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表现题材、技法、特点和表现内容。富有想象的学生还通过标题联想到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还有少部分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识读到:静态的山与动态的水流、小蝌蚪游动的状态等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衬托动态事物的动感更强。
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先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欣赏、观察画作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欣赏,再“对比”进行发现。将自己识读的信息在小组间交流讨论,思维碰撞中摩擦出火花。收获不同的观点,教师再及时给予反馈
(二)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文化背景,为学生创设赏画情境
欣赏画作真正用心感受要先进入画中,了解其创作时的文化背景,如《蛙声十里出山泉》在学生的联想下,想到了《小蝌蚪找妈妈》。在了解文化背景后,才得知题目的由来。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老舍从案头拿起一本清代诗人 查慎行的诗集《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从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而依题作画。于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更以动静对比来衬托动态事物动感更加强烈。无声的画面给人以有声的联想,再辅以音效更让学生入情入境,欣赏感受画作。
(三)为学生注入专业的审美判断力,激发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欲望
学生的眼睛大多聚焦于写实,抽象画的出现有些孩子是不易接受的,认为是随意涂鸦乱画,在引导中学生明白了抽象分为冷抽象、热抽象,了解了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欣赏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态度,又再此基础上给出了场景让学生判断什么风格的画适合摆放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在赏析中真正理解、会欣赏、会感受并应用于生活中。在此基础上拓展表现材质、技法,为其打开创新思维进行创作,环环相扣中,将欣赏落实于创作中。
(四)给予多种课外资源,拓宽欣赏面的策略
为了充分营造“学术探讨”的氛围,使有能力的同学得到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角及图书馆的积极作用。通过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与应用,指导学生对图书中的图片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从而达到拓宽欣赏渠道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图书角或学校图书馆,建立起图书欣赏平台,挑选有利于促进学生美术修养的图书汇集到固定图书柜或图书角中,给学生布置课外欣赏评述主题内容,动员学生们自己去观赏图片,并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写到积累本上,便于课上交流。较课堂而言,知识更具丰富性,形式更具挑战性。针对中段学生,教师也可以建议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画书籍或者是作品,作为推荐图书推荐给同学们,供同学们欣赏、交流欣赏心得。
六、结论
美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为了避免固定的教学模式会教育出只会模仿的学生,所以通过欣赏教学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捕获学生有效的思维。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策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延续性的影响。
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既是新的美术引导课,又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在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开展上,教师还应当多方积累画作信息,并用积极的态度加入到欣赏课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去,要实施备课精准化,教学方法合理化,课后拓展科学化,反思工作全面化的要点工作,切实推进小学中段美术欣赏课的评述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揠苗助长问题多幼儿园“小学化”亟待遏制[J].幼教全刊,2010,287:5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
[3]吴大洋.现代育儿报[J].朔方,2003(9):32.
[4]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32.
[5]周念丽,张春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济南:华东大学出版社,1999:81.
[6]吴永军主编.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尹少淳,侯令主编.美术课改新视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常锐伦主编.美术新课程标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9]尹少淳主编.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马学洋.简析当前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与展望[J].南北桥,2015,(10).
[11]杨金科.浅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J].读与写,2018,(33).
[12]于雷.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