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学生生活,优化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4期   作者:林春兰
[导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林春兰
        上杭县城东小学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
        关 键 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完全隔离开来,使人对数学产生一种困惑情绪。要改变这一状态,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体。那么,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正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环境,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和数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在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见的社会现象和熟悉的知识背景中引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教“进位加法”时,我先创设情境,从学生经常去做的购物活动出发引入新知,让学生先汇报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及收集的信息,然后根据所汇报的物品单价,任选两样物品列出加法算式,尝试计算。由于例题来自学生的实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都能主动参加新知的学习过程。又如教“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每张座位上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个书包31元,一个文具盒8元7角,一块像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分给每人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一件自己最想买的商品。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产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课堂学习探索中去。
        二、走进数学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
        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要尽量将我们手中拥有的材料引进生活或使之贴近生活,符合生活,或者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教学。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但有时又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中的知识相对平时是单纯的,条件与结论的信息都是相匹配的。为了符合数学训练的需要,问题的情景都比较单调,且所求问题要求明确,答案唯一而且解决实际总是需要排除事实情节的干扰,从中抽象数学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答案。所以,教师应重组教学材料,使教材中的应用题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做到贴近生活。在教学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坐船吗?学生们都说喜欢。于是我将一道应用题改编为学生只有联系生活才能达到正确答案的题。例如,三(1)班有40人去春游,在租船时,一条船可坐12人,问需要租几条船,还有几人没有能坐上?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纷纷举手列式,40÷12=3(条)……4;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正确答案,学生就齐声回答;应该租4条船。再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一名男子到银行取钱,密码提示:请输入密码。那人输入密码,结果被告知输入密码错误,那男子抓耳挠腮就是想不起密码 。这时教师说:记住密码很重要。

多媒体继续演示:那男子打电话问他的妻子密码是多少,他的妻子答:“10以内的质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成。”那男子正确地输入密码,顺利地取出了钱。教师这时说:这名男子的妻子是怎样记住密码的?它的密码究竟是多少呢?这位妻子就是利用同学们今天要学的知识来设置和记住密码的,学完这部分知识,同学们就可以向她学一招。
        三、加强动手操作,展现数学生活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和探索图形的形状。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口述见到的“角”,以此来导入新课。并告诉学生,其实在你们身边就有许多的“角”,此时学生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并在周围四处寻找。然后就找出,佩戴的红领巾,双手伸直向上后形成的角,展开手指后形成的角,等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再归纳总结,从而推断出自己的结论,展开数学思维活动,从而抽象出课本中的“角”。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结余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
        四、回归生活空间,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既能积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了“估算”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用;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用米做单位的,哪些是用厘米做单位的;学习了“千米的初步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千米的资料,还可让学生去200米的跑道上走5圈,感受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长。又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请学生思考要给一个长6米宽4米的房间铺地毯,现有宽1米,宽2米,宽4米的3个规格的地毯,你选择哪一种需要多长?所有这些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还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五、巧用知识质疑,在矛盾中解决生活问题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方可启“新”。因此,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有意在学生求知心理中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认知的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即心欲通而未能,口欲言而未答。从而产生一种想要突出重围,寻求新知的欲望,对情境大胆质疑,抓住实质,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这类质疑情境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沃土。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中的虚岁、周岁概念时,有位位教师这样设计:小明是1995年7月1日出生的,到今年为止,小明几周岁了?这里讲的是周岁,学生通过预习后一般都能得出2005-1995=10(周岁)。讲到这里,老师就问:有的同学也许会问:我也是1995年出生的,为什么我已经11岁了呢?学生都表示他们也有同样的疑问。老师再问:你们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被激起,在这个时候教师讲解虚岁的概念,教学效果好极了。而对于学生来说,既解决了问题又加深了印象,学习起来又轻松又快乐。
        可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我们要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