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观和初中化学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4期   作者:黄华菊
[导读]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原有的基础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黄华菊
        四川泸县毗卢中学        四川  泸县   646124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原有的基础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新课程体现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生活等观点,重视学生经验和体验。改革传统的接受式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修的实践活动课,组成新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课程、创新、主体、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目前的应试教育只是单纯的开学观,看重知识教学和某些范畴的发展,其目的是要把部分学生培养成所谓的化学家或其它拔尖人才。而事实是,中等学校一方面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将更多的学生直接输送到社会。21世纪新中国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多规格、不同层次的合格劳动者,不能仅靠那些只懂得书本知识而身心素质较差的人。
        旧有的教学模式为讲授式,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我国在90年代后期强调了“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没有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21世纪初又强调了“创新教育”。对此国家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设立了地区实验校,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溶化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的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就是我国当代新课程建设的动态,新课程建设要有新的课程观作指导,新课程观具以下基本内容:
         1、新课程观的基本内容
         (1)主体观
        当代新课程观极力提倡学生是课程活动的主体,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而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但不能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包括开发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经历过的事情“带到”课堂中来。罗杰斯《非指导性性教学》的第八条原则是:促使学生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下去并且要广泛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我们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可以归纳为八条: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定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给学生一点信心,让他们自己去发展。
         (2)生活观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数学、有语文、也有化学……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和优秀教师的教学都揭示一个共同点,必须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有机融合。最近两年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中大胆地融入与生活、科技、时事相关的信息,教会学生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将已有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初中化学期末练习题中,一些很简单的知识,考试题中一放,学生就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学习知识时是脱离生活实际的。
         (3)活动观
        对课程的理解不能认为是教师讲,学生听。课程应该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学生要动手、动口、动脑,探究、发现、体验才能习得课程。

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是否算得上好课时,要清楚“中评不中用”的课、“教师唱主角”的课、“达到认知目标”的课也不一定是好课,因为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们获得知识,但学生没有培养“创新”思维。好的课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者,完成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智能水平和思想品质,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不是接受一点点知识就行,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创新”的思维,完成“创新”过程的活动能力;培养优秀的人格、个性。
         (4) 变革观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新课程改 革成功的某种标志。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过多的接受式学习,要重视反思、体验、探究和发现。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我们可以向真理靠近。我们随时都不得可能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有所新的发现,从事物发展中找出新的规律。基因重组可属变异,思维重组则可为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中就是要突出学生的“创新”,要“创新”就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就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典型例子。
         2、应用新课程观指导学生化学学习
        新课程观是实行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之一。那么在实行化学研究性学习时应该怎样进行操作呢?在新教材没有真正获得附合实际情况的理论之前,我们对此课程改革只能处于猜测与思考之中。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能少;
         (1) 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应用启发性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方式,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但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讲解只起“舵”的作用,把握出学生讨论的方向向着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出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调动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在教师指导下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问题或现象提出假设,然后验证或证明假设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最后总结出规律,这是创新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因可能性的假设很多,证明或实验验证往往失败较多,又易花费时间,所以“创新”教学被“注入式”教学代替。
        (2)重视实验改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教学。以往实验都是教师或课本已经为学生限制了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最近课本增加了许多学生家庭实验和千伏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但因与“考点”发生冲突,所以教学根本无法涉及。因此,课程改革应该克服此缺点。结合化学具有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应重视各种实验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会实验手段进行各种创造活动。学生要做好实验方案,鼓励教学改革和创新。爱因斯坦读书时,每次实验都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的,往往不顾教师提出的步骤和目标,以至于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导致了仪器爆炸,被教师骂了一顿。正因为爱因斯坦的这种习惯,才形成了他“想象实验”的能力。为以后的理论做出贡献。另外,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从中不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
        ( 3)多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应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包括课余实验、社会实践等,为学生走出课堂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初中化学相关的综合实践作业,如专题调查、考察访问、教具制作等,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周围环境和生产生活实际自主确定课题内容和实践方式。要求学生拟定调查或考察提纲。搜集资料或有关数据,并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释某些现象,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参考文献: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教育部主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2002、2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