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中教育目标的因材施教—我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4期   作者:  刘莉
[导读]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刘莉
        天津市河西区第八幼儿园  天津市河西区 300200
        摘要: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区域活动的设置是自由、开放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域活动,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探索、交往、合作的机会,使孩子的欲望得到满足,并且从中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教育性、发挥内在潜能的一种活动,也是教师可以在最大限度的空间和时间上对幼儿进行观察,发现,因材施教的一个最佳时机。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常常困惑于如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首先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在区域游戏中每个幼儿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然后针对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设定适宜的活动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供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本文将以“益智区”案例观察法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在不同教育目标下的这一理论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游戏;区域游戏;最近发展区
一、理念阐述: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幼儿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师帮助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而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师的实践中发挥作用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活动”、“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而可以支持这些目标能够达成的活动就是—区域游戏。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已有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化的自主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区域游戏进行实践,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最终提供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
二、区域游戏现状分析:
        首先,活动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发展;其次,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对幼儿缺乏挑战,导致出现消极等待或者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再次,活动内容难度过大,影响幼儿的自信心,导致出现没有耐心或者无所事事行为;最后,材料更换不及时,幼儿缺乏新鲜感,导致幼儿不愿意在选择进区或者对区域游戏失去兴趣。
三、具体研究方法:
        针对区域游戏所出现的问题,我将采用“案例观察法”,针对小班益智区—“大嘴巴”游戏材料的投放及活动目标进行分析,挖掘促进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活动背景:材料投放:益智区—“大嘴巴”
              活动人数:6人
(一)确定教育目标,发现幼儿“最近发展区”。
活动设计一:找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嘴巴”的大小。
        2、将相同大小的“嘴巴”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情况说说哪些是“大大”,哪些是“小小”。
        活动观察记录:
        益智区六名幼儿分别进行游戏,每两名小朋友都能很快就区分出“大大”和“小小”,并在游戏过程中按老师指定的顺序进行分类,并能说出“大大”在哪一行,“小小”在哪一行。
        分析与思考:
1、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否恰当?
2、“找朋友”环节中,每个幼儿都能掌握,并没有遇到一点困难,是否太简单了,对于幼儿缺乏挑战性。
(二)调整教育目标,进入幼儿“最近发展区”。
活动设计二:找朋友(材料调整:增加了中号材料)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提供的“大大”“中中”“小小”的大小。


        2、将三种不同大小的材料进行比较,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比较排序。
        活动观察记录:
        组内六名幼儿分别进行游戏,其中两名幼儿能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并在完成挑战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他两名幼儿需要借助于教师的帮助,最终也完成了活动的目标;剩下的两名幼儿,还不能在本次活动中分出大中小三种实物的形态,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根据这两名幼儿的发展水平,我及时将难度进行了横向调整,让幼儿按照“大小大小”的规律进行排列,于是这两名幼儿马上就进入了游戏,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顺利完成了活动目标,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分析与思考:
        整个活动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依据了幼儿已有水平,将活动目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只有在目标上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发现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让每个幼儿都进入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在对目标层次上进行调整后,这六名幼儿都在自己原有发展水平上得到了提高。
(三)提升教育目标,开发幼儿内在潜能。
活动设计三:“大大”吃“小小”(玩法调整:增加了对游戏规则的理解)
               活动人数:2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2、卡片背面朝上,每人从卡片的上方拿取一张并与对方进行大小比较。
        3、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感受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观察记录:
        在刚才玩过“大中小”三种卡片的幼儿中,我选取了最先完成活动目标的两名幼儿,来进行新的游戏玩法。首先,两名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示范下理解游戏规则;然后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会纠正两名幼儿的错误玩法;最后,两名幼儿能够根据游戏规则完成整个游戏,并可以进行第二次独立游戏。
        分析与思考:
        在对游戏玩法进行改进后,我发现同一种材料,其实稍加改进就能有另一种教育功能和价值。对这两名幼儿在之前游戏中的发展水平进行判断后,我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计出使幼儿跳一跳能够够着的活动目标。而其他四名幼儿可以继续巩固和复习之前的游戏,待他们更好的掌握了游戏的技能后,就可以尝试更加困难的任务挑战了,这样就能让每个幼儿在同一游戏中都能得到提升。
四、实践效果:
        通过上述的益智区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指导、调整、改进下,幼儿原来的最近发展区就成为了幼儿的现有水平,而新的现有水平又有其最近发展区,这时的教学再次发挥作用,如此循序递进,才能使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不断得到提高,这样的区域游戏设计才是最有教育价值的。下面是我从区域游戏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
(一)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因材施教:维果次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侧面展现出,传统的因材施教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幼儿的教育需要,应将幼儿潜在能力的开发作为重点。教师要寻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布置一些难度不同但都能达到练习、巩固、提升目的的任务,最后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得到最适宜的发展。
(二)教师是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的沟通桥梁:“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教师和幼儿在思想上的交汇点。通过采取游戏的方式以及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教师等之间相互合作的途径是值得肯定的。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设定活动目标。这个目标是教师进行一切设计和指导的前提,而幼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点的完成,教师也会根据幼儿的表现,来随时调整和改进活动目标,教师和幼儿通过一问一答,彼此之间一步一步了解,形成有效的沟通,建立思想上的沟通桥梁。
        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老师要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本文通过“区域游戏”这一环节实践中,寻找出了教师可以通过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这一理论颠覆了传统教育当中的狭隘之处,强调了幼儿的发展还存在着潜力的说法,同时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有着很深刻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