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创新班的培养方式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4期   作者:朱墨池
[导读] 本文分析了信息安全创新班的培养方式和协同创新,重点分析了组建的关键要素,实现协同创新若干的举措以及政策保障,最后总结了创新班学习模式的改变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朱墨池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安全创新班的培养方式和协同创新,重点分析了组建的关键要素,实现协同创新若干的举措以及政策保障,最后总结了创新班学习模式的改变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安全,创新班
        一、信息安全创新班的选拔与培养方式
信息安全创新班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创新性人才。信息安全的就业存在门槛,高端人才往往企业纷纷争用,低端人才缺无人问津。如何培养出高端拔尖的信息安全人才的关键是如何吸引和选拔有潜力和优秀学生,这是组建创新班的首要任务。专业通过向同学们介绍建班的目标,学习的机制,师资的配置,专业的优势等特点,使学生有积极的参与意向,然后通过大一暑期前的选拔赛,选拔和吸收优秀的学生参与本项目。并通过暑期的集训进一步筛选有潜力而且专业目标比较明确的学生。
        组建创新班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保持对专业方向的长久兴趣。兴趣的形成和培养方式与氛围有关,经过多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的主动“实践”,通过学院的赛教融合和项目教学机制,学生在比赛中发现了学习的意义和激发了实践的兴趣,形成了浓厚的以赛促学的打比赛和做项目的氛围,优秀的选手在学生中身体力行,并逐步影响身边的同学,形成了良性循环。
以赛促学和项目教学的实践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向传播,强调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教师改变知识点的教学,更强调知识图谱下的模块化知识教学和方向指导,计有主动学习和协作研究,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信息安全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协作创新
        (一)实施多元管理,完善平台建设。为更好地实施赛教融合和项目教学,学院建设了信息安全攻防技术平台,信息安全创新班师生团队搭建了办公系统,信息安全项目管理平台。实现竞赛和项目实施的闭环管理,并对项目团队实施KPI考核。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项目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开展专业导论讲座,企业教师宣讲职涯规划,以及信息安全实训室的项目展示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构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与本地公安网警进行联合宣传,不断巩固学生的专业志向。为学生的主动实践提供各种条件。
        (三)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协作精神。通过参加G20,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有影响的重特大活动的网络安保活动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师生团队通过实际项目的锻炼,更加理解一人为木,众人成林的道理,同时通过技术服务不断结识志同道合的技术伙伴和合作对象,在协作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提高自身的修养。


        (四)构建赛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在现有的实训系统上开发初一系列典型的的工作任务,可操作具有典型性的任务是竞赛训练的关键。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竞赛中实现“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的融合和提升。
        三、信息安全创新班的政策保障
灵活的项目和学分转换机制。创新班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可以涉及相近的不同专业、年级。因此,学校指定了灵活的学分转换执行办法。在认定标准、转换原则上应充分尊重专业组意见并进行分类设计,按专业类和第二课堂两大类认定。专业类学分认定从严,需要在学期初做项目认定,并做到“实质等效”;第二课堂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兼顾学分转换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四、学习模式的改变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是单向的收发过程,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学习模式,缺乏主动的获取知识、验证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项目实践和竞赛,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究学习,有利于高效掌握知识和技能,迅速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二)变“高谈阔论”为“动手实践”。一般的学习更多是从书本开始,并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学生同学实践验证原理和应用知识的环节不足,这不光影响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职教从实践入手学习的本质要求。要提高教学成效,必须动手实干,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的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信息安全的实战能力培养,必须在“做中学”。
        (三)变“单打独斗”为“协作分工”。传统的学习,学生的相互合作少,这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如同在信息孤岛上培养技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迭代、协同创新的特点,要让学生在协作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运用自己的长处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春阳,谌丛,王磊.高校创新实验班开放式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2]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o4).
        [3]沈毅容.试谈“分类管理法”管理高校学生班级[J].金田(励志),201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