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教材视角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教学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董竹君
[导读] 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与教材相关内容,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教学设计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董竹君
        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213000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与教材相关内容,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教学设计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例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众多课程焕然一新,而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又包含了数与代数、图形几何、概率统计以及综合实践等几大领域,教师应当从教材和实际学情角度出发,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教材价值,实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一、例题中的生活情境
        小学阶段下,数学课程教材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其中例题情境的编排上,由于贴合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依托于情境之下的例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在情境中通过巧妙设问,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相关的解题方法,而且能够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生活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而学生也在调动已有认知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容里,理解并把握了例题中的数学知识。可以说,生活情境首先是要具有趣味性的,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只有充满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简单化,也更便于小学生接纳和吸收。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材中编排的例题很明显是希望通过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从而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其中“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板块均体现着对于知识的渗透,有意识地在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明确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首先从教材中的例1来看,一群小朋友在商场门口的情境十分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该部分内容也传达了一个主题思想,就是人民币本身作为货币,是需要在交易中使用的。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之后,教材提出了问题“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旨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把握人民币的基本单位。通过认识“元、角、分”,教师可以顺势将教学的进程引导对相邻单位之间的探究当中。随后教材中也设置了相关内容,再次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来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比如价值1元的物品,可以直接付1元钱来购买,也可以付10个1角钱,以此类推。再来看教材中的例2,在例1的基础上,例2旨在引导学生去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此时教师便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所学和认知经验来自主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伴求救,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
        二、动画式情境
        动画类情境其实也属于生活情境中的一种,通过动画这种更易于小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方式来阐述知识,学生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境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因而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热情。

而且,除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插图资源来呈现动画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的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刺激其听觉与视觉感官,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学知识的枯燥性,配合生动形象的动画,学生的学习也会充满乐趣。
        例如,在“加减法运算的解实际问题”中,从教材中可以发现,这一部分的例题设计是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和具体方法,体现着教材在知识内容编排上的循序渐进性特征,而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如此编排的用意,即此类知识相关的问题中只包含有同一级运算,那么学生基于之前的已有认知经验,需要学会如何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由此来看,教材中所呈现出的上下车情境,不仅充分联系了实际生活,而且在有意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问题中隐藏的数量关系,从而快速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例题内容:根据车上已有人数以及到站后上车与下车的人数,解决“离站时车上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列式计算。比如“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由此可见,教材中的编排环节体现了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主题图与问题情境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其中的例题都设置有相关的主题图,其作用就在于为学生营造出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其打开思路,获得新知与相应的解题方法。那么在生动形象的素材影响下,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例如,在“数数”教学中,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小朋友们一起围着桌子数数的情境,旨在引导学生模仿该情境进行学习探究。同时,教材中在每张图上也都给出了具有提示性和问题性的导语,如此也将例题分出了不同的层次。首先,数出23根小棒,思考“你为什么想要这样摆放?”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得出“23里面有2个10和3个1”的答案,所以1捆小棒就是10,那么两捆小棒再加上3根就是23了。其次,认识几十九+1等于多少。这样的内容要先强调如何理解19+1等于20。最后,认识100,由于是学生刚接触到的三位数,所以具有一定难度,那么教材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用10个10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受三位数与个位数和两位数在本质上的不同,充分体现数学知识在编排上的层次性特点。
        综上,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都充分体现着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从例题中便能够窥见一斑。因此,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高效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月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山海经,2019(04):92.
        [2]徐伟伟.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化、生活化[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2):253.
        [3]易志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简便运算能力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3):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