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人
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 杭州 311203
摘要: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校里开展创业教育,根据专业需求,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与企业、与社会对接能力进行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创业教育;实践
一、研究的背景
1.实施中职的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
当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教育课题,在我国也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创业文化”。面对国内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探索中职学校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重视中职的创业教育是改革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
中职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因中考“落榜”而“无奈”进入中职的学生,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其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同时,他们在中职学习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必须接受一定的创业教育之外,还须学习一定的文化课程、掌握一定的技术,其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繁重的学习任务又使其身临其境锻炼创业能力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中等职校要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创业基本素质,特别获得基本的创业品质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宜采取封闭性、纯理论的教育模式,而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采取既有利于集中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
3.发展创业教育是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创新的基本形式。
近年来,各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但由于政策性障碍和制度设计的不完整,目前大多数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为浅层运行,校企合作呈现教与学的脱节,校内实习实训的仿真模拟环境总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工学结合效益不高。
二、研究的定位
1.目标的总体定位。围绕“愿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培养学生自我谋职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对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
2.创业园功能定位。学生创业园区坚持以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健康持续发展为指导,主要功能和任务是:①为学生提供创业前的各项培育、孵化、服务一条龙:使学生由实习到就业,然后逐步达到创业;②发布开业信息和申报指南;③提供学生创业的营业场所和基本条件;④为学生申报和开办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⑤为学生创业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姻提供桥梁和沟通;⑥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定期到“园区”举办专题讲座;⑦帮助学生进行企业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益评估;⑧以租赁形式为学生开办企业提供注册场所,为学生创业和带动就业提供培育与孵化基地,逐步形成学生创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优质功能;⑨提供有创业意向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园区”实习,使学生顺利缩短实习与就业的过渡;⑩为经实习、就业后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选拔、创业指导与资格审查等服务。
三、具体实践
1.成立创业实践领导小组引领成长;
2.开发创业实践载体提供相应的保障;
(1)设计创业实践的具体目标。
根据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确立了如下具体培养目标:
一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意识;二是创业品质的熏陶:包括自强自立精神,积极参与精神,与人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吃苦耐劳精神;三是创业能力的训练:包括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关键能力包括:自我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四是创业知识的教育,主要包括法律、工商、金融、税务、保险、环保、市场流通等各方面知识的教育。
(2)成立切实可行的创业园区。在职业学校,要创办一个创业小镇,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做到的。从提出想法到开始实施,学校经过多次研讨,审批,最终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划拨了大量的资金,学校又制定相关政策,安排相关人员,投入100多万进行小镇的建设。学校依托优质资源及区域优惠政策,坚持园区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学校专业建设相结合,以扶持为中职学生从就业到创业提供孵化服务为重点,以加强专业建设和就业、创业指导为实践平台,通过就业带动创业,是鼓励、促进和提升中职学生自主创业的具有职业特点、区域特性、时代特征的教育实践基地。
3.开展创业实践;
(1)引入公司管理机制,成立专业经济实体。
以模拟企业与学生公司为平台和依托,成立专业经济实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建立公司管理机制,实行学生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2)融入社会市场机制,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以市场调查、实战体验为手段,走出校园,联系社会,广泛锻炼学生创业的营销技能、社会实践能力。
四、取得的成效
1.树立了职业学校特色品牌,丰富了职校校园文化。目前,学校创业园区,已成为师生业余时间购物休闲的最佳地点,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
2.为专业学生提供了进入社会实践的模拟锻炼平台。专业学生逐步感到课堂上的专业理论不再枯燥,反而正是自己所急需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供了专业教师理实一体平台,促进了专业教师发展。园区的建立,让师生感到,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不够,在边学边做和边做边学中提升自己。园区实践的专业学生,也同时直接被选出参加上级的技能竞赛,目前尚未比赛,但师生信心十足。
五、研究的思考
1、领导重视和政策保障,是创业园区得以开展实施的先决条件。在职业学校,要创办一个创业小镇,不仅仅是几句话就可以做到的。从提出想法到开始实施,学校经过多次研讨,审批,最终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划拨了大量的资金,光创业园区改造就花去近100万;期间,学校又制定相关政策,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小镇的建设,所以说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的保障,是根本不可能的。
2、全校师生创业价值观的统一,是创业园区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创业园区的建设既是逆势生长,也是应势而生,说逆势,是因为电商的兴起,让实体店铺逐渐冷落;说应势,是因为全校师生在新形势下,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3、优秀的创业教师队伍,是创业园区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我校目前对园区内的每个店铺都至少配备了一名专业教师,这些教师既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也有企业实际经历和一定的创业指导经验积累。已逐步成为一支素质精良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4、高水平的创业辅助团队,是提升创业园区效益的智囊。学校利用良好的社会企业人脉关系及课堂教学与实习就业机制,组建一个融学校创业指导教师、企业老总、行业专家等一体的高水平的扶助团队,给在“园区”内学生生,定期设计安排一些实用的免费培训课程,不断激励学生实现创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业教育教育实施指南》(上、下),华龄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
[2]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徐家沾《关于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