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玲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城镇梅村小学 2352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计算教学
传统的计算教学常常通过大量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来提高计算能力,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倡算用结合、算法多样化,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为口算速度变慢、计算的正确率下降、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等。那么计算教学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扎实而不失灵活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浅薄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计算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计算,乐于做计算,乐于用计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对动态的、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因而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或游戏来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变无趣为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例如:在教学《有几瓶牛奶》这一课时,我先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操作,告诉学生怎样移动奶瓶,就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瓶牛奶。操作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轻声说出操作过程,操作后,再让学生大声叙述移动奶瓶的过程。在上面操作和叙述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9+2该怎样算?学生们各抒己见,但语言不够明了、简洁,这时我一边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指导:“要把9凑成10,先把2分成1和1,9加1等于10,10加1等于11。”一边在式子下面画出思路图解,帮助学生抽象出“凑十法”的语言模式,使学生加深理解“凑十法”。经过几个层次的训练,最后要求学生只看算式独立口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有条理的、较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达到算理清楚、表述正确、计算无误的目的。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讲话完整的方法,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激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计算算理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其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动态的、自己熟悉的事物才会产生注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最关键的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从生活实际引入,设置有趣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从而让学生知其然,更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数感的基础。
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出示15-9=?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领悟计算方法,求出得数。
(1)用小棒摆,先摆15根,再一根一根的去掉9根,得出15-9=6。
(2)把15根,分成10和5,10-9=1,1+5=6。
(3)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4)思考:9+( )=15,因为9+6=15,所以15-9=6。
这样通过多种操作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我在充分肯定学生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把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具体操作中理解算理,领悟计算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实践习惯。要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对学具的亲手操作,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领悟来获取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通过摸一摸、摆一摆、看一看、讲一讲等具体操作活动来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出示20+30=?先让学生想一想,再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然后小组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学生交流后说出不同算法:
(1)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总共5捆小棒,算式20+30=50(个)。
(2)用计数器先拨出2个十,再拨出3个十,共5个十,算式20+30=50。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探讨、自己思考、自己总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分层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而且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逐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算联系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如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仪、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还可以通过找朋友、夺红旗、“我是小标兵”等进行竞赛联系。在对练习的分层设计上还可以遵循“基本练习—深化练习—拓展练习”这一流程进行。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先出示算式卡片65+20、22+7、35+8、50+47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然后出示44+25,小组合作讨论算法,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整理5种算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44+38,先让学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计算结果。
通过这两道题计算方法的总结,我设计了20道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做题,我计时,评选出口算小能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的规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算法。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思考角度不同,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实际当中就发现“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人适用,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放的思维,常算法多样化。只要能动脑筋想出办法,就应给予肯定,
再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时,出示17+38=?我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小组同学各自交流自己的算法,全班汇报,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得出6种算法。
方法(一)10+20=40 7+8=25 40+25=55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
方法(三)17+30=47 47+8=55
方法(四)20+28=58 58-3=55
方法(五)20+40=60 60-5=55
方法(六)用竖式计算
此题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对如此多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到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能让学生从单纯的计算技能训练中脱离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低年级的计算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在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只要我们能从平时的教学点滴做起,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菊. 提高低年级孩子计算能力之我见[J]. 读写算(教研版), 2012, (04):19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