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习惯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黄巧
[导读] 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帮助他们纠正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规范言行举止。

        黄巧
        贵州省赫章县第六小学  553201
        摘要: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帮助他们纠正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规范言行举止。尤其在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从小缺乏良好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教育熏陶,本身存在很多不良习惯,进入新的学校之后,种种问题更是暴露无遗。因此,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必须重视如何矫正学生不良习惯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抓好常规、瞄准目标、德育先行、以生为本以及家校共建五个方面提出矫正不良习惯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学校教育; 班主任; 不良习惯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进入学校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与观察,发现这些孩子身上有很多的不良习惯,这是长期处于滞后性教育环境中造成的严重后果,亟需予以帮扶和矫正。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精神溜号,还影响其他同学;有的学生下课经常吵闹喧哗,破坏公共环境,乱丢果皮垃圾;有的学生非常邋遢,不讲卫生,也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还有的学生缺乏集体意识,总是独立特行,不合群等等。如果任由这些坏习气的存在,那么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学生成长都将停滞不前,甚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加强重视,及时发现、尽早干预,多宣讲、反复抓,有耐心,也要有爱心,结合学情采取切实有效的矫正与引导措施。
一、抓好常规,渗透规范意识
        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在日常点滴中逐渐渗透,所以需要班主任从常规教育着手,引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正确思想,强化规范意识。首先,学生入学之后,先从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详细解读规范的每一条内容,明确具体做法,为矫正不良习惯奠定基础;其次,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最大。“育人先育己,正己后正人”,规范自身的一举一动,成为学生最好的模仿榜样;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以激励的、平等的、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挖掘潜质,树立楷模,培养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上积极举手发言,以此为学习榜样,培养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平时讲卫生、懂礼貌,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以此为文明榜样,培养文明礼貌习惯。抓好常规,重视细节,这对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习惯非常有益。
二、瞄准目标,打造良好班风
        班主任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习惯,前提条件就是了解学情、瞄准目标,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班级作为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战场,要打造浓厚的班风氛围,潜移默化影响每个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而有了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也能获得理想的班级管理效果,这是促成班风的关键。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班主任不能“一言堂”,而是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的形式,全体同学共同讨论班级的奋斗目标,并形成具体的班规;遵照目标、参考班规,班主任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都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才能发现更多不良习惯并自觉纠正,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好的班风铸就了好的习惯。
三、德育先行,引导正确思想
        立德树人教育大环境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班主任应积极配合,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园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树立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学校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并利用校园黑板报、广播、校刊、宣传栏等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宣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的心灵;其次,开设品生、品社、安全教育等常规课程,引入美丽乡村公益课程《生命教育》,引领学生的思想态度与行为目标;再有,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习惯,加大教育力度,采取积极的心理辅导措施,指引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以生为本,实现自我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从贫困落后的山区环境搬入新的地区、进入新的学校,他们周边的眼界发生了变化,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班主任要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我习惯养成教育中扮演好重要角色。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如在班级建立小组制度、班干部制度,将集体管理与个体管理相结合,将自主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让正确的思想和好的行为习惯真正落实到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激发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在班级的墙壁上张贴“光荣榜”,有学习标兵,有纪律榜样,有文明小卫士,有道德标兵等等,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每个人都能成为榜样,挖掘闪光点,实现自我管理,养成良好习惯。
五、家校共建,助推习惯养成
        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习惯,家校共建也是一大特色。各学科教师应积极参与,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建立家校联系手册以及组织家长微信群等各种形式,经常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在校表现,发语音、发视频、编辑文字,与家长互动沟通,让原本不擅长家庭教育的农村家长也能参与进来,配合班主任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家长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外出务工的家长更不能忽略与孩子的沟通,经常打电话、发微信,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只要家长不缺席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必能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习惯。
        总之,面向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他们的不良习惯,从日常行为的每个环节着手,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思想到行为,促进学生规范性发展,这是一项迫切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班主任,深知自身任务艰巨,但是也必须做到持之以恒,踏踏实实迈好脚下的每一步,才能真正在学生身上看到改变与进步,以此提升班级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也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铺平今后的成长之路,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谢冬梅.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以八步区莲塘镇东鹿小学为例[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8):6-7.
[2]马玉芬.提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究[J].速读(下旬),2021,(1):206.
[3]郝树兴.小学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