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真真
驻马店实验小学 463000
摘要:问题学生是指由于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造成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与主流社会期待不相符的学生。本文从人际关系视角切入,结合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对问题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低年级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人际关系;小学低年级;教育对策
小学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意义重大。小学低年级问题学生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属于人际关系障碍,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后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社交障碍,成为问题学生。通过对小学低年级问题学生人际关系的分析,能够帮助问题学生尽快走出现有问题,朝着与社会期待相符的方向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赵兰兰[1]认为他们的智力发育正常,在与同龄人相比中,其问题行为超过学校可接受范围的学生,其着重强调学校的作用,即问题学生是从学校允许的角度进行定义。丁文[2]认为问题学生是在学习、行为、思想等多个方面与学校或社会期待偏离的学生,其从社会的儿童观和价值立场进行界定。王七巧[3]认为问题学生是一种标签,主要指学生的行为与社会期望存在偏差,而被教育者习惯性的标签化,他认为问题学生是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双重误解。孙晓红[4]认为问题学生是指偏离正常心理和行为状态的学生,他着重强调问题学生给班级管理带来不良影响。本文认为问题学生是指由于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造成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与主流社会期待不相符的学生。
(二)人际关系视角关注的要素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概念,主要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其形成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的相互作用[5]。问题学生的形成既受到正式组织关系(即班级教学管理行为关系)影响,也受到非正式组织关系(即学生、家长、教师在教学管理行为之外的情感关系)影响。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围绕教学管理行为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人际关系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原因
(一)认知差异。主要涉及教师与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问题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其他学生、教师与家长五个方面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其他学生、家长对问题学生的认知(即他人认知)和问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即自我认知)出现了不对等。原因主要由于学生家庭人际关系教育的弱化。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遍,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所有家庭成员围绕1个孩子转的环境比比皆是,再加上有些家长自身人际交往技能的缺失,对于孩子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摩擦,不懂得有效化解,造成孩子出现自以为是、集体融入能力差的人际交往障碍。
(二)情感差异。
情感差异是其他关系成员在对问题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问题学生不符合他人认知预期时,交往双方便难以在情感上达成共识,出现其他关系成员对问题学生的首因效应。主要原因为规则意识和挫折教育的缺失。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知识教学,对于孩子规则意识,特别是挫折教育较少,且家庭层面对低年级问题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对问题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正确评估,在处理人际交往中缺少以己度人的思维,出现问题时容易把责任推卸给对方,且没有教育问题学生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去处理矛盾,从提升关系的角度去化解矛盾,造成问题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低下,情感差异越来越大。
(三)行为差异。主要表现为问题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教学秩序文明有序进行之间的矛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问题学生会出现与其他同学预期不符合的行为,比如上课期间故意影响课堂纪律,打扰其他同学正常的学习行为,而问题学生会把这种行为当成自己与众不同的一种表现。有的问题学生因为过于自卑,对于各类班级活动缺乏兴趣,不愿意同其他关系成员产生互动。主要原因为问题学生的表现欲无法得到有效满足,问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得到正确开发,造成问题学生的实际行为与所在环境不符合。
三、小学低年级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探析
(一)家庭要重视学生人际关系教育。当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越来越得到更多家庭的重视,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更好融入社会往往比学习更多知识更加重要。家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低年级学生家长要减少对学生的溺爱心理,在学生同其他社会关系发生矛盾时,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和对方多个方面找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宽容的社会适应心态。
(二)学校要尝试开发人际关系课程。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教学资源,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安排专门课时,讲解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其他任课教师在教授相应知识时,也应该注重发掘与人际关系相关的知识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问题学生的人际交通能力。
(三)教师以耐心爱心发掘学生特长。对于低年级问题学生的处理,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给予让学生感受到的爱心来因材施教。对表现欲过强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其特长,在合适的教学场景中给这类学生表现的机会。对于自卑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邀请家庭一起合作,帮助正确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打开学生心扉的过程中,引导问题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融入班级。也可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安排班干部主动帮助问题学生,借助其他社会关系的力量,让问题学生在人际关系社会实践中增强自信,摆脱问题。
(四)学生要提升挫折抗压能力。挫折教育的缺乏,是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当下,很多家长和教师过于注重激励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让问题学生误以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正确的,缺少对于挫折的认识。因此家校应该通力合作,正确让学生面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挫折,并及时做好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也可结合教材中的先进人物故事,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正确认识到挫折、逆境和遗憾在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赵兰兰. 小学问题学生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2]丁文. 班级中的“捣蛋鬼”[D].华东师范大学,2020.
[3]王七巧.从误解到理解:“问题学生”的意义阐释[J].教学与管理,2020(09):62-65.
[4]孙晓红.“问题学生”的昨天和今天[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113-114.
[5]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词典[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