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光明小学
摘要: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课堂,课堂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是未知的、不可复制的、最有生态的。冯恩洪先生带领下的“中国好课堂”团队,就是通过构建一定的规范和要素,引领教师课堂实操能力,培养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熟练操作、灵活应用与多元创新能力,同时,他们又将广大一线教师中产生的智慧和经验传播出去,成为教学改革中最鲜活、最实时的教材。
关键词: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为了全面实行课堂改革,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从今年的3月份起被确定为“中国好课堂”项目校,积极推进了冯恩洪教授倡导的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展示”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只有八年教龄的我而言,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场所。学校以课堂实施育人,可我们的太多课堂并不合格,不仅在时间效率上十分低下,更是因为缺少人性关爱和精神自由而导致“营养”不全,以这样的课堂来哺育学生,结果可想而知。教育的细胞就是课堂。因此,关注教育的细节就是关注课堂。自从我区教育局引进 “中国好课堂”以来,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讲评课例,我受益匪浅,对课堂的新认识,醍醐灌顶。
冯老指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在课堂里收获健康、积累知识、增长能力、养成责任,实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同时,课堂也是我们老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平台。一个老师最具魅力、最为光辉的时刻是绽放在三尺讲台上的。让老师享受讲台,要求我们必须关注课堂。 学生的成长是从现在走向未来,从自然的人发展成社会的人,课堂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时空隧道。好课堂属于教育,好课堂属于学生,好课堂属于时代。我们必须聚焦课堂,抓住课堂,才能抓住学生成长、成才的命脉,才能掌握学校发展的密码。
在聆听了两节中国好课堂观摩课后,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那是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八岁的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别出新意,对词汇的讲解头头是道,他们有问有答,教师完全只是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八岁小学生养成有素,先提问,再解答,最后补充质疑,完全在自主、合作的积极氛围里完成了学习任务。我感受到的是做课教师郭老师的伟大,让传统的讲授让位于学生的自主与合作。老师不争话语权,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不替代,经过启发学生能做的事仍然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才是老师的本事。反思我们自己,我们该不该从郭老师的课堂当中受到启迪,该不该给学生的学习更多信任和自主权呢?
让我感叹的另一点是郭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她熟悉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地评价学生可能的丰富多采的回答。教师对于回答出色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评价的同时,对于因为胆小害怕而说话语无伦次的学生也应适时给予鼓励,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时,郭老师则耐心倾听,同时积极思考,以及时作出评价,从而使学生享受被赞赏之后的喜悦。在尊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教学机智调节好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我一直很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很好的体会、多思,正确的运用好课堂教学评价。
另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是综合实践课,讲的是公益广告设计。莫老师一个引爆课堂的设计,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时候,教师设置了一个颇具匠心的环节——“创意编写”。结果,学生们创意迭出,赢得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有的写成三字经,有的写成诗歌,有的写成三句半,有的谱成流行音乐现场演唱……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在人期望之中、意料之外。教学设计应从关注学生发展为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的教学,学生有效的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老师曾说的“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粗;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老师讲得越好,学生学得越差。”到底应该怎么做?在这里我得到了答案:让课堂走出讲授,走向合作。这才是教育的大趋势。发挥学生潜能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课堂。而我则剥夺了孩子们的话语权,压制了他们的潜能。
那么一节好课是什么样,怎么上?正如冯老所说:“中国好课堂”是源于教师的实践,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目的,基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基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养成,基于课堂要素构建和实施的群众性教育改革实践活动。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合适意识,是“中国好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明显不同之处。
我们的课该怎么上?回答首先是“必须注入问题意识”。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来的创新变革的能力?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无疑”走向“有疑”,从“有疑”导向“无疑”。课堂教学的过程,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无疑到有疑、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的质量影响着学习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好课堂”在每一节课里要注入问题意识。在学习新课时,通过预习,学生生成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在问题的导引下,有的放矢。而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提问要集中,不能太散乱,指向性要明确,化零为整。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使学生真正能悟透疑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堂注入合作意识。在21世纪中国的课堂里,学生学会合作定为“教学要素”,用合适的问题诱发学生合作的需要,组织合作的进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通过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产生集体荣誉感、合作共赢感。合作引领未来,合作开创共赢。
第三,我们的课堂还得注入了合适意识,实质就是因材施教。班上的学生性格不同,学情不同,差异性很大,对于强势智慧是逻辑智慧的学生而言,学数学可能比较容易,学英语可能就会很困难。因此,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找到每一个起点不同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差异的学生不能进行无差别的教育,合适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抓得到”的教育。
有了这三个意识,我们的课堂才能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理念。离开了这三个意识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魂不附体。
中国好课堂从具体的课堂操作的角度来说,包含的基本要素:问题、合作、展示、导学四个基本要素。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合作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我们虽不能“临帖”重复,但我们可以基于这些要素,依据校情、生情,组建有自己班级属性的课堂文化。把教育改革的要求变成具象的课堂模型,抽象的理念和具象的模型相结合,更有益于拉动课堂变革。贯彻三个意识、注入四个要素的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能够体现“中国好课堂”价值标准的课堂。
在今后的教学中,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中国好课堂为标本、为航向目标,努力前行,打造属于自己班级学生的好课堂。“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课堂,课堂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是未知的、不可复制的、最有生态的。”希望自己和广大的教育同仁们在中国好课堂的和风沐雨中,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冯恩洪:文汇报《探索者的足迹》
王丽 山西省长治县光明南路九鑫家园 15234506518 047100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光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