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莉
湖北省南漳县第一中学 441500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发展的非常迅速,尤其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自己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许多教育行业的发展。语文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母语,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我国是世界大国,更是世界强国,自然把母语文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让学生学习,为其以后向国际输出文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写作;应用探析
1 自主学习在语文写作中的应用
1.1 自主学习能应用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高中学习方式来讲,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高中生随时学习,只要连上自主学习模式,高中生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满足高中生随地学习,比如在家里,在公交车上,都可以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便可以将高中生的空闲时间最大化利用。依据自己的空闲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将自己的语文弱项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提高。筛选学习资源,以及安排学习周期,都是由高中生独自完成。当然学生也要具备一颗想随时随地学习的心,并且意志足够坚定,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1.2 自主学习在提升学生阅读积累的应用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叛逆与迷茫的时期,精神世界,情感还不够丰富,而阅读各类读物便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见识到丰富的情感,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给他们树立一个正面的理想。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就要求教师,能对课堂内外优秀阅读材料进行一个筛选并能使其有效的整合,跟学生分享那些和此篇文章类似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无形之中丰富其阅读量。它强调令学生们自己去通过自己的主动的去了解并去记忆,学生自己探究得到的结果记忆效果总是更好的。对这个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同时学生自学能力提升了,创新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2 高中语文写作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2.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时间是非常固定的,比如,哪周的第几节是什么课,都在课程表上标注的清清楚楚,并且一般情况下不会更换时间。
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是非常自由的。可以说,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并且不会有提问学生问题情况的出现。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偶尔会有心情浮躁,不想学习的情况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网络学习资源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自己浮躁或是其他原因没有掌握的知识弥补回来。而且,网络上的语文教学视频不会提问学生问题,学生也不用因为回答不出来问题而感到尴尬。
2.2 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教师的提问环节,学生所有的讨论,基本都是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足够有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浓厚了。众所周知,对于未知事物的渴望是探究该事务最强大的动力,对于教育,同样如此,当老师能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那么学生对于该问题的探究也会更加深刻。就能更好的分析出问题的本质,理解这些知识点。因此,在语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学习和设计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在最大的效率下去学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了,自然也就乐意去主动的学习语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更强,语文写作的能力也将得以提升。
2.3 整合课内外优秀文章
课内外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需要教师学生的相互配合,教师需要更好的制定合格的教学方案。例如老师学生共同阅读一篇文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师生感情,还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书的内容和旨意。此外还需要教师根深于教材,毕竟学生需要充分的学习教材之后再课外拓展。此次,兴趣也是阅读的导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十分重要,学生的主动阅读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阅读质量和速度。在教学期间,老师可推荐一些优良的书籍,选取吸引眼球的章节来博取学生的好奇心,由此就可以大大的提高阅读质量。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临界点之一,丰富的故事内容更能吸引好奇心,通过故事内容来体会其中道理更具有说服力。例如我们熟知的守株待兔,通过此故事便能培养学生灵活的思想,不至于思想过于呆板。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们爱玩的天性,创新创造新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开心的完成对文章阅读的理解,由此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此,学生们便能有更好的写作能力,文学水平的底子也就打好了。
结语: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阶段最应该教的内容,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就能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网络为高中生创设了逼真的学习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高中生利用网络资源持之以恒地自主学习,高中阶段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明.自主学习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作用[J].中外交流,2018(20):233—234.
[2]李明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