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芬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 52307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输”转变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及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引领式”教学是课堂转变的驱动力,教师在授课前预设问题,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论证,继而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文章以实际的教学为例,探究小学中年级数学提问的有效性办法,旨在为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提问;有效性;案例
【正方】
“问题引领式”教学是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对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问题引领式”教学就是大力开展“题海战术”,教学用例题,作业布置测试题,导致“问题引领式”教学成为“形式主义”教学;另一方面,“题海战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做的题越多,出现错误就越多,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抓准提问的切入点,创造“可以说、可以想”的数学课堂。以下通过分析教学案例,阐释小学中年级数学提问有效性的办法。
一、以“点”带面,找准教学的提问“点”
(一)疑难“点”
疑难“点”是指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此类知识的特点是学习难度较大,一般是“旧知识”的升级或全新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整理本节课数学知识的疑难“点”,当教学进度达到这一“点”时,及时提问,对知识进行延伸性讲解。
教学案例:《四则运算》。本节课的疑难“点”在于乘法的运算。
师:拿起一根铅笔,“老师手里现在有几支铅笔啊?”
生:1支。
接下来,教师又拿起两根铅笔。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几只铅笔啊?
生:3支。
(引出加法的概念)
教师放下一支铅笔。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2支。
(引出减法的概念)
师:每支铅笔2元钱,大家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部分学生可能采用2+2+2=6(元)进行计算。
师:现在学校想买100支铅笔用作对大家的奖励,那么学校买这些铅笔需要花多少钱呢?
以上教学案例中的问题难度呈现阶梯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并以乘法这一疑难点作为契机,提出生活化的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接受新的数学知识。
(二)思维发散“点”
数学知识不能够仅限于教材内容,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局限于思考例题或寻求唯一性答案,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合理拓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从数学问题发散至生活问题。
教学案例:《数学广角——优化》
师:大家知道华罗庚爷爷吗?
部分学生知道,部分学生不知道,教师此时可以简单地对华罗庚先生进行介绍,重点介绍华罗庚先生对于泡茶、烙饼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引入新知识,另一方面以华罗庚爷爷潜心研究的精神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上教学案例教师以华罗庚先生的事迹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争议“点”
争议“点”是指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答案,不同答案的产生可能由于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也可能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此时教师需要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内容,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相互碰撞,继而产生火花。
教学案例:《图形的运动》。该部分内容的重点为图形的平移: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图形平移的现象吗?
生1:缆车。
生2:升国旗。
生3:开门。
此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开门并不是平移,不符合平移的概念。
生3:商场的门在开关时就是平移。
生4:我家的门在开关时并不是平移。
此时教师出示推拉门和一般门的图示。
表示两名学生的解释都很有道理,问题出现在生3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一种门。
以上教学案例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争议“点”,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特征的印象,又能够引导学生严谨对待数学问题。
二、以“时”促生成,抓准教学提问的切入时机
(一)新旧知识衔接的时机
在讲解新知识时对旧知识进行回顾,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新旧知识衔接的事迹,也是教师提问,促进生成性资源形成的关键时机。
教学案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大家看老师手中的教具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大家仔细看,老师来变个魔术。(教师拉动长方形教具的对角,使其转变为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现在再看,老师把长方形“变消失”了,现在老师手里的教具是什么形状?
生1:我在家中见过,和我家的衣架一样的形状。
生2:这个图形也是四条边。
……
以上教学案例以旧知识作为引入,并以“魔术”形式展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变换,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生出现错误的时机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做题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变“斥责”为“容错”,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改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错误”的归纳与整理。
教学案例:《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学生常见的错误有商出错、余数出错、格式引起的错误等,在错题教学中,先带领学生回顾乘法口诀等笔算除法的基本知识,采用同桌之间相互抽查的方式,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以“错误”为例,让学生进行改正,在错题辨析中加深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程度。
三、以“态”促提升,观察学生状态适时进行追问
(一)学生注意力分散状态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教学进度呈现递减趋势,尤其是在课堂结束前十分内,学生的思维发散,处于注意力分散状态。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此状态下提出问题,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案例:《时、分、秒》。
师:大家看一看面前的时钟,现在是几点钟?
生:10:50。
师:那与现在的时间相差十分钟,会是什么时间?
生:11:00。
师:11:00啊,那正是下课的时间,老师讲课这么无聊吗?大家这么盼望下课?(此时学生哄堂大笑,其思维也回归了课堂)。
师:老师还想和你们多相处一会,大家想一想,与10:50相差十分钟的时间可不可以是10:40?
生:可以啊。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状态,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二)学生回答僵持状态
学生有时会感觉解决数学问题时无从下手,继而陷入僵持状态。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学案例:《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师:这是张楠小朋友的笔算过程,大家能帮助老师检查她做的是否正确吗?
学生自习观察算式,结合例题,找出错误。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明确指出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指导,是学生掌握“小数加减,点要对齐”的原则,并以错误范例强化学生的印象。
四、结语
教师在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转变以“例题”为“问题”的教学思想,抓住数学知识的疑难点、思维发散点及争议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找准新旧知识衔接、学生出现错误的时机,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形成。此外,察觉学生注意力分散及回答僵持的状态,及时引导,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红喜,黄守招.解读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2):84.
[2]苟军平.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与情境教学法深度融合探讨[J].学周刊,2020(13):39-40.
[3]李斌.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0(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