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43小学 830000
摘要:在这个注重素质教育的时代,教育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多变。以往呆板的教育方式俨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尤其是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更应该格外注意。对于数学这种思维比较灵活的学科,更是不能按照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应付。现在的教学注重更多的是教学的过程,然后才是结果。因此教学的方法很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灵活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教学课堂。所以,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教学习惯进行改变,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再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毫无技巧的机械记忆来进行重点知识的印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进行浅层的知识性记忆,掌握一些简单的皮毛知识。对于深度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更不用说是将课堂知识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了。因此,要想改变以往的课堂现状,首先教师就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学错误,才能回到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抓住自己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丰富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本篇文章就是针对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现状分析
在小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已经吸收课堂知识的结果,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1.课堂教学没有新颖性,学生提不起课堂兴趣,在课堂学习中没有积极主动性,更多的是教师的督促及引导。2.学习没有方法,没有做到科学性的学习。学习方式过于呆化,不能够灵活变通,将知识串联在一起,从而导致知识过于零碎,无法进行内部整合。3.教师没有找到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浅层的学习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没有能够将深层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进行了解。4.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够灵活,只是简单机械的将知识进行强行吸收,而未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吸收精华部分。没有构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5.教师的教学具有相对片面性,未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展开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改变传统教学,创造新颖课堂
治病要治根,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就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行相应的针对性的措施。因此,想要改变课堂现状,就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首先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替换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高效课堂。通过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从指一步走一步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成长为一个有学习方法的有思维的人。这样才能在现在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一个灵活应用的人。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规律和奥秘。如教师在教学关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如果只是简单的通过讲解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来进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将公式进行套用的话,这样的教学毫无意义,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进行了公式记忆,跟机器毫无区别。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后,展示自己小组发现出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寻找多边形的规律,通过规律来分析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此来达到自学的目的。
2.提高学生课堂实践,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学习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能够做到亲自动手,自己动脑。通过自主参与、体验学到的知识,往往比通过教师的灌输得到的印象要深地多,并且还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例如:学生在学习观察物体这一章时,这一章的教学主要靠的是学生自身的理解,而并非教师的直接传授。物体的观察是需要亲自靠眼睛去观察事物,了解物体的各个面,再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这一章的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构思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在简单的观察之后,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一幅物体的平面展开图,经过一定的推理之后,才能够了解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特点。学生只有做到自己动手,才能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才能有一定的推理经验,从而做到更好地以不变应万变。
3.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衔接
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都是有巧妙的关联的,如果学生只是进行每一章节单纯的学习,是无法将知识构成一个整体的。这就需要教师穿针引线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连接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串联能力,将一个个知识点融合成一片知识,在脑海中构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而不是将所学就这样零碎的储存在大脑当中。如《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概念多,知识点多,学生易混淆,因此,在本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请学生从1,3,5,6,15,30,31中找出两个数,引导学生回顾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的概念,再在其中找出奇数、偶数,从而引出2、3、5倍数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关系,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又回顾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概念。师生互动合作,一起完成本单元知识整理的思维导图。整个过程,结合有关的数据,让学生搜集有关倍数、因数的概念,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得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想能够将所学进行灵活应用,就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应变能力。同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技巧,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从而打造高效优质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建洪.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3)
[2]冯立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习[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9)
[3]雷远苹.初探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