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明月
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 361000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文本解读: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忧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物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设计理念:
吟诵是一种用夸张的音调充分表现古诗文情感的传统读书方法和创作方法。吟诵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状态,呈现出古诗文的声音之美。因此,学会了吟诵,就如同得到了一部穿越时空的录音机,让我们直接聆听到古人的声音,从而得以与作者面对面真切交流。吟诵是有调子的,读起来抑扬顿挫,好像唱歌一般,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故而用吟诵可以唤醒学生读书热情,让“僵死”的语言焕发出生命的光泽。因些这节课采用吟诵的方式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能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吟出古诗的味道。
2.引导学生感受“寒”韵的开阔,边吟边想象读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寒”韵的开阔,边吟边想象读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愁”的心情。
教学课时: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简析诗歌创作背景。
1.看了这个画面,你能想出哪些诗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
2.教师引入诗歌创作背景。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羁旅小诗。“羁旅”是长期寄居他乡。先听听这首诗的吟诵吧。
3.初次听吟诵,你听懂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4.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5.再听吟诵。边听边用学过的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标出吟诵的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和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片,让学生在理解这首诗时更有画面感,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
6..出示古诗,学生根据诵读符号,初吟。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吟诵知识,根据近体诗“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则,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出示范文对照,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把握。)
二、简析声韵,再吟。
1.生找出“韵”脚主。诗的韵“ian”“uan”。
2.师对韵、入声、格律、开闭口音进行分析。
这是一首仄起七绝,押的是“寒”韵,是一个比较开阔又有点抒情意味的韵。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月落”和“客”字读得比较短,“啼”“愁”“声”读得比较慢,比较长,押韵字“天”“眠”“船”读得最长,我们在诵读时也要尽量读充分。
这首诗用字的开口情况,两联都是小—大—小。由于其中开口度大的字在中部集中出现,加上韵字的反复出现,使得这首诗读来不像字面意思那么凄凉,而是意境开阔,所以愁思也就超越了眼前,有感慨人生之意。这首诗开头用了两个入声字,有惊讶之意。张继落考归来,行至此处夜泊,天明就将到达家乡,面见父母,故而一觉醒来见月落凌晨而心惊。寒山寺习俗有人去世则夜半敲钟,此钟声传到游子之耳,而身处荒郊,更添惆怅。
3.师示范读。
4.学生自由读。
5.请生读。
6.男女生赛读。
(通过对入声、韵、格律、开闭口音等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吟诵的节奏及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种形式地吟诵到熟练,为吟唱做铺垫。)
三、赏析诗句,引入吟唱。
1.师简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愁”思。
这是一首表达游子羁旅愁思的诗,首句“月落”说明天快要亮了,后三句是倒叙,回想渔船上无眠的一夜,“霜”是水汽因寒冷凝结而成的,“霜满天”说明是深秋,秋季是回家的季节,对游子来说,思乡之情更加浓重。“城外”指的是荒凉的野外,烘托出清冷的气氛。寒山寺是野外的小寺,寺庙敲钟一般在清晨,这里却说“夜半钟声”,说明这天晚上寺里有丧事。全诗说“愁”,因为“愁”,作者眼中的景物都是凄寒的色调.但诗中不说明因何而愁,最后才由一个“客”字点明是羁旅愁思,这首诗的韵是“ian”或“uan”,读起来伸展悠远又在最后收回,适合表达绵长的感情。现在来听听这首诗的吟咏,看看你能否吟咏中听出这种感觉?
2.学生小声跟着录音吟咏。
3.出示吟唱谱,指出高低长短音。
4.小组吟唱。
5.全班吟唱。
(通过对诗句的赏析,更深地体会诗人“愁”的情感,为自己的吟唱奠定情感基调。)
四、小结。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此诗作品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日本也是很有影响。本诗问世后,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回去的时候可以多吟诵和吟唱,甚至可以自己创调。(对这首诗的拓展介绍,加深学生对诗的喜爱,为自己创调吟唱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继续扫书中的二维码跟着吟诵,并试着自己创调吟唱。
2.收集更多的羁旅诗,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读诗方法去吟诗。
(鼓励孩子课后多吟唱,找到吟唱和创调的乐趣。同时通过其他羁旅诗的收集及吟唱,感受不同诗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