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以“大江东去倚杖听——苏轼在黄州”课堂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4期   作者:任薇
[导读] 笔者希望以本课为例,探索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式。

        任薇
        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   519000
        本课运用“共时集群”的方式,选取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诗词作品——《定风波》、《初到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作为教学材料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师生共同完成对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知。笔者希望以本课为例,探索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式。
一、基于四个核心素养维度的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品读关键词句”的方式,揣摩诗人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比较鉴赏”的思维方式,把握苏轼贬官黄州期间作品流露的情感态度,了解其心路历程,训练“同中比异、整合判断”的思维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知人论世”及“抓意象,品意境”的诗歌鉴赏方法,了解苦难对人生的意义,感悟作者是怎样把磨难变为财富的。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准确把握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一)结缘黄州——背景导入,初步揣摩心境: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了这样概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荒草凄凄、鸦鹊翔集的小地方,却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思考:“苏轼为何来到黄州?”“黄州对苏轼的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围绕这一问题,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介绍“乌台诗案”背景,启发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即结合诗人的自身遭遇理解诗歌作品情感,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做铺垫。
         (二)寓居黄州——合作探究,梳理心路历程
         1、解读《定风波》
         问题1:有感情地诵读《定风波》,思考: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问题2: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这种“乐天的”性格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他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吗?
        【设计意图】结合上一环节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实际上也不可能,在这样境遇下的苏轼满纸“豪放与旷达”。尽管谁也不曾否认苏轼天性中的乐观幽默、随遇而安的成分。但,我们更应该首先承认苏轼也是一个凡人,遇到挫折与不幸自然会有悲哀、忧愤、牢骚和绝望,事实上这种情感在黄州时期一度占了上风。
         2、解读《初到黄州》
         问题3:有感情地朗读《初到黄州》这首诗,思考:诗中哪一联紧扣“初到”题意?
         问题4:但刚从“乌台诗案”中走出来,经历了人生之大灾难,如果这个时候只有“自得其乐”的态度,似乎有悖常理。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哪些情感?从哪里看出来的?
         3、解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问题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苏轼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怎么感受到的?请结合诗歌意象和关键词展开分析。


        “初到黄州——苦闷自伤,缥缈孤鸿影”
         4、解读《临江仙?夜归临皋》
        问题6:历经苦难挫折的东坡,内心有愤懑不平,有苦闷自伤,但他是不是一直被这种愁怨情绪左右,将自怨自艾充斥整个生活?请从《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黄州中期——平和淡泊,江海寄余生”
         5、回归《定风波》
        曾经大名鼎鼎的苏轼泯然于众!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和凄凉,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寻找无言的山水,诉说内心。他的心灵在变化在成长,回到《定风波》中的内容。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自己的事,只要热爱生活,一方静夜的星空,也能读出缠绵的诗意。但是,更绚丽的人生则告诉我们: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苏轼在黄州完成了心灵的成长,“在苦难中超越,在逆境中刚毅。”
        “黄州后期——豪放旷达,烟雨任平生”
         (三)成就黄州——课堂总结,倚杖听江声
        【小结】
        在余秋雨眼中,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亲切、最高贵、最有魅力的文人。他入仕,他担当,他承受苦难,但是他在苦难中坚持自己的磊落与旷达,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他不是陷于挫折与失望的泥沼一撅不振,而是以道家的清净、佛家的超脱达到心灵的宁静,重新思考生命的真谛,从而化解苦痛、战胜苦痛,乐观面对生命。这一点苏轼的胸怀超过了封建时代众多被贬的文人。正所谓:“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我想,这是对苏轼旷达人生的最好诠释。
         (四)任务驱动,内化提升
         思维提升: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认同苏东坡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呢?对苏轼,我们有没有别样的看法?
         【学生发言1】
        我认为:“苏轼不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生活的贫穷,政治的失意,使他产生了消沉凄苦的情绪。他寂寞,像飘渺的孤鸿,独往于寂寞的沙洲;他忧愤,“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他希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面对生活中的困苦,他有强烈的无力感,只能自我安慰。但,也正是有了黄州生活的痛苦历练,尽管此后仍被一贬再贬,他都能坦然面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人生所有的悲欢离合、得志与失意都已化作“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至高境界。
         【学生发言2】
        每个人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总是会有些差异的,“君子和而不同”罢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背后是无奈无力的悲惨。在专制又腐败的封建社会里,苏轼无法为自己辩解,更不可能改变现状,于是选择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这是苏轼聪明的地方,也正是人们热爱他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是,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苏轼的懦弱,这也是读书人的通病,古今中外绝大数知识分子都是如此——因为无力改变,于是选择了忘记,达观就是一种无力的忘记,就是一种无奈的自我麻醉,因为无法忘记就不可能达观,如屈原、杜甫等等。
四、教后感悟:
        新课标中提出了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求教师除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言语应用技能、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将学生从狭隘、闭塞的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促使学生真正的进行阅读、审问、深思与明辨,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个性得到舒展与解放。
        温儒敏先生也说:“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整合不同文本的内容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多维度认识苏轼。进而运用“同中比异、整合判断”的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讨论和探究,获得集体建构的阅读能力,从而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效果。
        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应对课内文本进行深入分析,选择适当的议题,再由议题拓展至课外文本选取,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宏观把握文本的能力,扩大学生认知的深度。教师也可通过“问题激趣、以读促写、对比阅读”等方式,逐层深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