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心理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4期   作者:罗晓平
[导读]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要遵循趣味性、实用性、诱发性、迁移性、取代性、表现性、成功性、乐学性、竞争性、制约性等原则。
        罗晓平
        黑龙江省肇东市三友小学
        【摘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要遵循趣味性、实用性、诱发性、迁移性、取代性、表现性、成功性、乐学性、竞争性、制约性等原则。
【关键词】儿童  兴趣  心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变苦学为乐学,不知不觉立足于主动地位,从而取得进步。然而,兴趣是一种心理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分析儿童在学习心理的矛盾状态。一般而言,儿童学习心理有以下矛盾:
        一、好奇事物多与知识浅薄的矛盾。
        一般的儿童好奇心都很强烈,对于千奇百怪的客观事物,疑问很多,但是自己由于知识的浅薄,无法解释而处于莫名其妙之中,好奇是兴趣的前身,“莫名其妙”的心理能削弱其兴趣。可见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学习兴趣与厌学的矛盾产生。
        二、想学与贪玩的矛盾。
        一般正常儿童都有学习和学好功课的愿望;但另一方面,贪玩是儿童的天性,两者构成矛盾。想学习、想学好能促进兴趣的形成,而贪玩又削弱学习兴趣,便形成了兴趣与厌学的矛盾。
        三、好表现和表现能力差的矛盾。
        一般正常儿童都爱表现自己,对参加集体活动很感兴趣,但表现能力有限,使儿童幼小心灵处于烦恼中。喜欢表现能产生兴趣,表现能力差产生了力不从心的烦恼,也会削弱其学习兴趣,这也形成了兴趣与厌学的矛盾。
        四、想当好学生与不良习惯的矛盾。
        每个儿童都有向上心理,都想当好学生,但往往存在不良的习惯,譬如不及时写作业,作业潦草应付,不能及时复习,玩起来忘记学习,玩儿重于学习,爱旷课等,这就决定了他们会受到批评,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这种愿望与结果的不一致,发展为兴趣与削弱学习兴趣的矛盾。
        正确解决上述矛盾,即可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可遵循以下心理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或学习指导上,应从趣味性着手,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奥妙,知识的有用性,拓展知识的可能性,从而产生兴趣。例如,在指导学习语文三年下册《昆虫备忘录》一课时,引导学生捉一只瓢虫亲自观察,并在朗读中品味作者幽默,生动的语言。学生近距离观察,了解昆虫的特点,有的还会说“老师,花大姐还咬了我一口,没事吧!”通过亲密接触,学生对自然世界里的动物有了神秘感和求知欲,产生了对自然的兴趣,自然而然萌发出自己动手写昆虫备忘录及动物备忘录的愿望。
        (二)实用性原则
        在教学和学习指导上,要抓住实用性环节,科学课与劳动结合起来,语文课与认识表达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有用的,时而久之,能从“有用感”引出“渴望心理”,随而产生兴趣。例如: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学生了解到纳米技术的先进,及身边事物应用到的纳米技术,如冰箱里面的纳米涂层,具有杀菌除臭功能,使食物保质期和保鲜期长;纳米检测技术可以早期检测,预防疾病;纳米缓释技术,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或一个月。学生们会同父母讲解纳米这一新科技的好处,并渴望自己获得更多新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三)诱发性原则
        在教学和学习指导上,我们不要把全部答案或事情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必须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直接总结答案,激发学生兴趣的程度差,学生自己发现而认识问题产生的兴趣会特别浓,同时还能使学生发现自己潜力并愿意继续挖掘潜力。

不要认为自主探究的教育仅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同样适用于儿童教育,只不过是“埋藏问题”浅一罢了。例如:科学课讲大气压力时,先做演示实验,把玻璃杯装满水,用薄纸盖住后反倒过,纸板不掉下来,水不流出来。给学生造成悬念,让学生先思考原因,再让学生查资料,自己动手实践证实,从课堂情绪可以观察到,学生性致勃勃,兴趣浓厚。
        (四) 迁移性原则
        儿童的眼光要短浅,凡事多半从眼前兴趣出发,他们大部分不知道从长远考虑,有时为了一件有兴趣的事,往往影响学习,什么都不顾了。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几乎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儿童自控力差,非常容易沉迷于游戏中。这时硬性干预限制是不行的。有的孩子受到家长、教师的干预,表面上不玩了,但学习也不用心,似乎以此来“报复”教师和家长。积极的方法是施展兴趣的迁移。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孩子计划时间,陪同一起游戏,但规定学习时间有效率。这样做到两手一起抓。第一步使学习上不偏废;第二步,创设条件,使他们觉得在学习上也有像他们所要玩儿的那种兴趣,逐步把兴趣转移过去。譬如我亲属家有个小孩儿,爱看电视,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后来大人和他一起看动画,一起讨论分析主题,看一半后停下来,比赛猜测下部情节的发展。打游戏也是这样,和小孩一起分析战略战术,技巧,并引导总结,发表到平台。逐渐孩子会分析,描述有条理,对写文章,看小说产生兴趣,语文成绩为全班之冠,现在正继续向数学性趣方面迁移。
        (五)取代性原则
        发生上述情况时,即是为了某种新兴趣事而荒废学习时,可以直接在学习范围内创设一种比玩更有意思的学习活动,譬如配音游戏,全景VR,把他们注意力吸引过来,以新的兴趣取代旧的兴趣。我有个学生,家长反应,一回家就抢手机,甚至想把压岁钱拿出来买二手手机。我了解后找到他,给他介绍给实验室老师,他协助老师在实验室打扫卫生,整理仪器,并和实验老师偷师到了很多有趣的内容,回家后让妈妈网上购买实验器材,经常向我汇报试验成功的消息。课后他还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显然,新的兴趣代替了旧的兴趣。
        (六)表现性原则
        儿童喜欢表现自己,要努力创设条件让他们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越是这样,他们对学习越有兴趣。当然还要防止为了出风头,个人英雄主义的偏向的滋生。比如这周课前日积月活动,我提前好多天布置给口齿不太清,有些自卑的李松洲同学做主持人。我帮他整理主持稿,并绕过带有发音L的词语,嘱咐他多练习。他做好充分准备,主持时,受到同学们的夸赞,此后,他说话时自信心更强了,课堂发言更积极了。
        (七)成功性原则
        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所有的儿童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成功是一种鼓励,成功是继续前进的号令,兴趣可以在成功后的喜悦中产。如小郭同学计算不准确,我在让他板演时,出的题比其他同学降低难度,当同学帮他检查正确时,他大大松了一口气,听课更认真了,做题速度也提高了。
        (八)乐学性性原则
        要进行学习规律的研究,正确的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做到调解学习环境,调节心情,变“苦学”为“乐学”。“苦学”即使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只有“乐学”才能越学越有兴趣,越有长远的健康发展。
        (九)竞争性原则
        一般儿童都有一股向上的心理,所以公平竞争,展开各种竞赛,也能对部分儿童激起学习兴趣。我班每月有作业展,书法展,张硕同学其他都还好,就是字体不太好。但这不甘心落后的孩子坚持练书法,由一开始的不上数,逐渐名列前位,被评为我班的小书法家。
        (十)制约性原则,当部分儿童的兴趣脱离了正确轨道,兴趣被冲淡了,这时只有对不正当的兴趣,进行制止和取缔,然后再教育谈道理,即是用制约性原则来激发和恢复起学习的兴趣。比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个别生还是不愿意学,对知识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实行制约性措施,规定人人都必须抄写笔记,用学习纪律来约束他们,形成了习惯后,也会逐渐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可以认真贯彻上述的十个心理原则,坚持做到了其中全部或一部分,儿童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培养起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